我国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概述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一、 居民的概念界定及判定规则 | 第12-13页 |
二、 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概念及分类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现行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的基本框架 | 第15-17页 |
一、 国际税收协定 | 第16页 |
二、 国内立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的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第一节 国际法基础:税收管辖权 | 第17-23页 |
一、 国家税收管辖权冲突——国际重复征税 | 第18-21页 |
二、 国家税收管辖权独立原则及其限制 | 第21页 |
三、 解决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及评析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经济学基础:经济效率的较优选择 | 第23-27页 |
一、 国家中性原则——扣除法 | 第24-25页 |
二、 资本输入中性——免税法 | 第25页 |
三、 资本输出中性——抵免法 | 第25-26页 |
四、 我国抵免制度——基于国情和效率的选择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税法学基础:国际税收公平原则 | 第27-29页 |
一、 国际税收分配公平 | 第27-28页 |
二、 涉外纳税人税负公平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评析 | 第29-43页 |
第一节 抵免制度适用条件 | 第29-31页 |
一、 主体条件 | 第29-30页 |
二、 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范围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境外所得抵免方式 | 第31-34页 |
一、 分国不分项限额抵免法 | 第31页 |
二、 直接抵免法与间接抵免法相结合 | 第31-34页 |
第三节 抵免制度适用的相关规则 | 第34-40页 |
一、 所得来源地确认规则 | 第34-36页 |
二、 超限抵免额递延结转规则 | 第36-37页 |
三、 费用分摊规则 | 第37页 |
四、 亏损处理规则 | 第37-39页 |
五、 税收饶让抵免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的计算 | 第40-43页 |
一、 直接抵免的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二、 间接抵免特殊计算 | 第41-42页 |
三、 简易方法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美国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考察 | 第43-50页 |
第一节 美国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的适用条件 | 第43-44页 |
一、 纳税人条件和程序性条件 | 第43-44页 |
二、 外国税的条件 | 第44页 |
第二节 美国分篮限额制度(分项不分国)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美国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的相关规则 | 第45-50页 |
一、 所得来源地规则 | 第45-46页 |
二、 费用分摊规则 | 第46-47页 |
三、 亏损冲抵及还原规则 | 第47-48页 |
四、 受控外国公司的透视规则 | 第48-49页 |
五、 反对税收饶让抵免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我国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制度的完善 | 第50-57页 |
第一节 中美外国税收抵免制度比较与借鉴 | 第50-53页 |
一、 中美抵免制度的共同点 | 第50页 |
二、 美国抵免制度借鉴 | 第50-53页 |
第二节 完善分国限额抵免法 | 第53-55页 |
一、 将所得进行合理分类 | 第53-54页 |
二、 制定适用于受控外国公司的透视规则 | 第54页 |
三、 完善间接抵免法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完善相关配套规则 | 第55-57页 |
一、 细化所得来源地判定规则 | 第55页 |
二、 完善费用分摊规则和亏损处理规则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