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7页 |
·流量识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流量识别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基于 DPI 识别 P2P 流量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基于 DPI 识别 P2P 流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8-19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分析 P2P 协议并提取流量特征的一般方法 | 第21-31页 |
·P2P 简介 | 第21页 |
·P2P 网络中的主要通信实体 | 第21-22页 |
·P2P 网络拓扑结构 | 第22-23页 |
·P2P 网络中的通信连接 | 第23-24页 |
·P2P 连接过程 | 第24-25页 |
·P2P 流量特征 | 第25-26页 |
·P2P 使用加密技术 | 第26页 |
·分析 P2P 协议的一般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环境及步骤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分析前人已提出有效流量识别方法的 P2P 协议 | 第31-51页 |
·DirectConnect | 第31-32页 |
·GnuTella | 第32-36页 |
·GnuTella 协议信令流量识别 | 第33-34页 |
·GnuTella 协议数据流量识别 | 第34-36页 |
·BitTorrent | 第36-39页 |
·eDonkey | 第39-48页 |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 TCP 连接 | 第40-43页 |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 UDP 连接 | 第43-44页 |
·客户端之间的 TCP 连接 | 第44-46页 |
·客户端之间的 UDP 连接 | 第46-48页 |
·Skype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分析其它 P2P 协议 | 第51-73页 |
·SoulSeek | 第51-56页 |
·Client 与 Server 的连接 | 第54页 |
·Peer 之间的连接 | 第54-56页 |
·μTP | 第56-63页 |
·PPS | 第63-64页 |
·PPTV | 第64-66页 |
·QQLive | 第66-68页 |
·迅雷 | 第68-70页 |
·Ares | 第70-72页 |
·叶子节点与超级节点的连接 | 第70-71页 |
·叶子节点之间的连接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基于 DPI 识别 P2P 流量实验分析 | 第73-80页 |
·原型软件设计 | 第73-75页 |
·实验数据及结果 | 第75-78页 |
·前人与本研究中总结的流量识别方法效果对比 | 第75-76页 |
·基于 DPI 识别 P2P 流量漏报率测试 | 第76-78页 |
·基于 DPI 识别 P2P 流量误报率测试 | 第78页 |
·实验结论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工作总结 | 第80-81页 |
·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