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表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甘薯概况 | 第11-15页 |
1.1.1 甘薯概述 | 第11-12页 |
1.1.2 甘薯冷害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 植物交替氧化酶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植物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 | 第15-16页 |
1.2.2 交替氧化酶基因家族及活性 | 第16页 |
1.2.3 交替氧化酶的生理功能 | 第16-17页 |
1.3 黄体酮概述 | 第17-21页 |
1.3.1 黄体酮在植物中的发现与鉴定 | 第17-18页 |
1.3.2 黄体酮在植物中的代谢 | 第18页 |
1.3.3 黄体酮在植物中的生理作用 | 第18-19页 |
1.3.4 外源黄体酮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1.4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1 论文的目的意义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甘薯交替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2-34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2.3.1 甘薯IbAOX1、IbAOX2基因的克隆 | 第28-30页 |
2.3.2 甘薯IbAOX1、IbAOX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0-32页 |
2.3.3 甘薯IbAOX1、IbAOX2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PROG处理减轻甘薯块根冷害的最佳浓度筛选 | 第34-42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4-35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3.1 不同浓度PROG处理的甘薯冷害症状 | 第36-37页 |
3.3.2 不同浓度PROG处理对甘薯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不同浓度PROG处理对甘薯MDA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PROG残留量检测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PROG和SHAM处理对甘薯块根AOX表达及其它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42-76页 |
4.1 前言 | 第4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2-6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2-44页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44-6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0-73页 |
4.3.1 PROG和SHAM对甘薯冷害基本指标的影响 | 第60-64页 |
4.3.2 PROG和SHAM对甘薯AOX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3 PROG和SHAM对甘薯AOX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4 PROG和SHAM对甘薯ROS的影响 | 第67页 |
4.3.5 PROG和SHAM对甘薯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6 PROG和SHAM对甘薯脯氨酸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7 PROG和SHAM对甘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 第70页 |
4.3.8 PROG和SHAM对甘薯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9 PROG和SHAM对甘薯ATP、ADP、AMP及能荷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10 PROG和SHAM对甘薯H~+-ATPase、Ca~(2+)-ATPase、SDH和CCO酶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 讨论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