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6页 |
·背景与环境 | 第12-13页 |
·“三网融合”对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 | 第12页 |
·信息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的先导地位 | 第12-13页 |
·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的迫切要求 | 第13页 |
·“三网融合”的概念与归属 | 第13-15页 |
·“三网融合”的概念 | 第14页 |
·“三网融合”的范畴归属 | 第14页 |
·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 | 第14-15页 |
·分析逻辑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路径与逻辑主线 | 第15页 |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产业融合理论综述与发展动态 | 第16-31页 |
·对产业融合概念与内涵的认识历史过程 | 第16-18页 |
·早期研究者对产业融合内涵的认识——技术融合 | 第17页 |
·现阶段对产业融合内涵界定的主流观点 | 第17-18页 |
·产业融合的理论溯源 | 第18-22页 |
·产业发展经典理论1——产业分工 | 第19-20页 |
·产业发展经典理论2——产业组织 | 第20-21页 |
·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产业组织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辩证关系 | 第21-22页 |
·产业融合动因分析 | 第22-24页 |
·外部推动因素 | 第22-23页 |
·内部推动因素 | 第23-24页 |
·产业融合的类型划分 | 第24页 |
·产业融合的演进过程 | 第24-26页 |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阶段的划分方式 | 第24-25页 |
·对产业融合阶段划分方式的现代思考 | 第25-26页 |
·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 | 第26-31页 |
·对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拓展的影响 | 第26-28页 |
·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28-30页 |
·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三网融合”进程探索 | 第31-52页 |
·“三网融合”的范畴与层次 | 第31-32页 |
·“三网融合”动因分析 | 第32-37页 |
·技术变革与创新 | 第32-34页 |
·政策支持 | 第34-35页 |
·企业最大化利益诉求与行为 | 第35-36页 |
·信息消费需求膨胀的拉动效应 | 第36-37页 |
·“三网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第37-52页 |
·“三网融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37-44页 |
·“三网融合”对运营商行为的影响 | 第44-48页 |
·“三网融合”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 第48-52页 |
第四章 “三网融合”中隐存的问题与矛盾 | 第52-65页 |
·行业发展体制矛盾 | 第52-54页 |
·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第52页 |
·问题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 第52-54页 |
·多头管理与行政壁垒 | 第54-56页 |
·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第54-55页 |
·问题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 第55-56页 |
·监管融合进程缓慢 | 第56-58页 |
·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第56-57页 |
·问题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区域信息化水平非均衡状态日益严重 | 第58-65页 |
·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第58页 |
·对区域信息化水平非均衡状态的实证研究 | 第58-65页 |
第五章 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 第65-72页 |
·发达国家与地区开展“三网融合”类似工作的经验借鉴 | 第65-67页 |
·类似发展经验对解决我国“三网融合”现存问题的参考价值 | 第65页 |
·美国:以制度融合为先导 | 第65页 |
·英国:以监管融合为保证 | 第65-66页 |
·日本:以平台融合为支撑 | 第66页 |
·香港:以重点业务为突破 | 第66-67页 |
·“三网融合”现存问题的应对策略探究 | 第67-72页 |
·从产权界定、政策依赖、经营体制三个维度推进广电产业化体制改革 | 第67-68页 |
·从网络资源整合、机构调整两大层面破解多头管理桎梏 | 第68-69页 |
·积极推进监管融合进程,确立规则权威性与机构独立性 | 第69-70页 |
·深入贯彻“普遍服务”理念,推行差异化发展发展策略 | 第70-72页 |
后记与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