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政论文渊源与北宋新旧党争 | 第10-12页 |
| 二、南宋政论文概况及文学史意义 | 第12页 |
| 三、南宋政论文研究现状概述 | 第12-15页 |
| (一) 个案研究 | 第13页 |
| (二) 综合研究 | 第13-14页 |
| (三) 文学史研究 | 第14-15页 |
| 四、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力图恢复:南宋初期政论文的论争 | 第17-44页 |
| 一、“靖康之变”与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 | 第17-19页 |
| 二、主战派代表人物包括官员和太学生 | 第19-22页 |
| 三、主战派政论文的内容 | 第22-36页 |
| (一) 发表对和战问题的看法 | 第22-26页 |
| (二) 如何进行战略防守 | 第26-35页 |
| (三) 关注民生,有利于稳定朝纲 | 第35-36页 |
| 四、主战派政论文的艺术特点 | 第36-44页 |
| 第二章 建言献策:南宋中期政论文的谋略 | 第44-73页 |
| 一、社会相对安定与北伐主张的提出 | 第44-46页 |
| 二、主张北伐的代表人物 | 第46-49页 |
| 三、建言献策政论文的内容 | 第49-67页 |
| (一) 主张抗金,讽谏人主北伐 | 第49-52页 |
| (二) 综合论述抗金对策 | 第52-65页 |
| (三) 专门论述对付金朝的具体策略 | 第65-67页 |
| 四、建言献策政论文的艺术特点 | 第67-73页 |
| (一) 对国家大事做过专门研究,议论富有针对性 | 第67-69页 |
| (二) 辛弃疾等人具备军事才能,他们的议论具有实用性 | 第69-71页 |
| (三) 结合历史事件,运用典故 | 第71页 |
| (四)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奏疏深入浅出 | 第71-72页 |
| (五) 语言优美,骈体文和散体文相结合 | 第72-73页 |
| 第三章 志士余响:南宋未期政论文的爱国情怀 | 第73-91页 |
| 一、南宋末年的战争形势 | 第73-75页 |
| 二、殉国志士主要代表及其散文内容 | 第75-78页 |
| 三、遗民志士主要代表及其散文内容 | 第78-85页 |
| 四、易代前后散文的内容 | 第85-89页 |
| 五、志士文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 第89-91页 |
| 结语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