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基本理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公司法人人格制度 | 第12-16页 |
一、 公司法人人格的涵义 | 第12-13页 |
二、 公司法人人格的特征 | 第13-14页 |
三、 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不足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 第16-20页 |
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 | 第16页 |
二、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特征 | 第16-18页 |
三、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确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价值、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一、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价值 | 第20页 |
二、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目的 | 第20-22页 |
三、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 | 第22页 |
第二章 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 | 第22-32页 |
第一节 英美两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分析 | 第23-25页 |
一、 美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演进 | 第23-24页 |
二、 英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演进 | 第24-25页 |
三、 美英两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特点 | 第25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解析 | 第25-29页 |
一、 德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演进 | 第25-27页 |
二、 日本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演进 | 第27-28页 |
三、 德日两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特点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2页 |
一、 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比较 | 第29-30页 |
二、 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对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法律规制及立法不足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滥用及其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一、 我国公司人格滥用的表现 | 第32-34页 |
二、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滥用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新《公司法》出台前对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法律规制 | 第36-38页 |
一、 新《公司法》出台前对公司法人人格滥用法律规制的实践探索 | 第36-37页 |
二、 公司法人人格滥用法律规制实践探索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新《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及规定上的不足 | 第38-41页 |
一、 新《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 | 第38-39页 |
二、 新《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规定的不足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建议 | 第41-54页 |
第一节 完善《公司法》中有关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相关规定 | 第41-45页 |
一、 确立较为具体可行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适用情形 | 第41-43页 |
二、 确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制度 | 第45-49页 |
一、 制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解释 | 第45-46页 |
二、 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审判实施案例指导 | 第46-47页 |
三、 发挥最高院的指导和审判监督功能 | 第47-48页 |
四、 进一步完善举证责任规则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相关配套制度 | 第49-54页 |
一、 完善其他配套制度的立法 | 第49-50页 |
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50-51页 |
三、 建立股东个人信用体系 | 第51-52页 |
四、 不断加强法官职业素养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