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基于“仁”的视角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一、绪论第8-16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8页
  1. 高校的现实状况呼唤充满爱的文化第8页
  2. 传统“仁”文化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存在的问题第8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8-9页
  1. 理论意义第8-9页
  2. 实践意义第9页
 (三) 研究综述第9-14页
  1. 关于“仁”的研究现状第9-12页
  2. 关于“仁”在大学文化中的研究第12-13页
  3. 对以上研究的评价第13-14页
 (四) 研究内容第14-16页
  1. 研究对象第14页
  2. 概念界定第14-16页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之传承关系第16-22页
 (一)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与现代大学文化关系的访谈第16-17页
 (二) 欧洲早期社会文化对当今西方大学文化的影响第17-18页
 (三)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当今我国大学文化的影响第18-22页
  1. 大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第18-20页
  2. 我国当前的大学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第20-22页
三、“仁”文化价值探索第22-29页
 (一) “仁”学说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第22-24页
  1. 孔子以前的“仁”第22-23页
  2.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之“仁”第23-24页
 (二) 关于“仁”的内涵与外延第24-26页
  1.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的内涵与外延第24-26页
  2. “仁”在其他文化语境中的内涵第26页
 (三) “仁”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本文所论之“仁”的界定第26-29页
  1. “仁”在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与地位第26-27页
  2. 本文所论之“仁”的界定第27-29页
四、大学文化中的“仁”因素探究第29-47页
 (一) 大学精神文化之“仁”第30-33页
  1. 基于价值层面的大学校训中的“仁”精神探析第30-31页
  2. 基于实践层面的校风、学风中的“仁”因素探析第31-33页
 (二) 大学制度文化之“仁”第33-41页
  1. 教学管理制度文化之“仁”第33-35页
  2. 科研制度文化之“仁”第35-36页
  3. 学生管理制度文化之“仁”第36-38页
  4. 人事制度文化之“仁”第38-41页
 (三) 大学行为文化之“仁”第41-44页
  1. 大学校长行为之“仁”第41-42页
  2. 大学教师行为之“仁”第42-43页
  3. 大学学生行为之“仁”第43-44页
 (四) 大学物质文化之“仁”第44-47页
  1. 大学环境文化之“仁”第44-45页
  2. 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之“仁”第45-46页
  3. 大学教材编选之“仁”第46-47页
五、大学文化中“仁”文化建设的问题对策研究第47-53页
 (一) 大学精神文化层面第47-48页
  1. 校训要体现人文关怀第48页
  2. 校风学风要彰显仁爱之意第48页
 (二) 大学制度文化层面第48-50页
  1. 教学管理制度要灵活第48-49页
  2. 科研制度要有爱第49页
  3. 学生管理制度要柔性第49-50页
 (三) 大学行为文化层面第50-51页
  1. 大学校长要谦恭博爱第50页
  2. 大学教师要学“仁”为“仁”第50-51页
  3. 大学生要懂“仁”用“仁”第51页
 (四) 大学物质文化层面第51-53页
  1. 环境文化要和谐第51页
  2. 专业设置要慈惠第51-52页
  3. 教材编选要合理第52-53页
六、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附录 传统文化及其与大学文化关系访谈提纲第58-59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59-60页
致谢第60-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事”与“政事”:蒋梦麟的“不合作主义”与“合作主义”
下一篇:金华市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