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事”与“政事”:蒋梦麟的“不合作主义”与“合作主义”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 选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三)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 文献法 | 第20页 |
2. 历史研究法 | 第20页 |
(五)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1. 学事 | 第20-21页 |
2. 政事 | 第21-22页 |
3. 学术 | 第22页 |
4. 社会关怀 | 第22页 |
5. 不合作主义 | 第22-23页 |
6. 合作主义 | 第23-24页 |
一、蒋梦麟的“不合作主义” | 第24-49页 |
(一) 北京学界的驱彭挽蔡运动 | 第24-33页 |
1. 蔡元培的辞职 | 第24-26页 |
2. 驱彭挽蔡的斗争 | 第26-31页 |
3. 只能不合作 | 第31-33页 |
(二) 北大脱离教育部案 | 第33-40页 |
1. 由反对章士钊到北大脱离教育部 | 第33-34页 |
2. 北大脱离教育部的进程 | 第34-38页 |
3. 不合作的焦点 | 第38-40页 |
(三) “九一八”事变的“冲击波” | 第40-47页 |
1. “九一八”后的校园 | 第41-42页 |
2. 南下示威风波 | 第42-44页 |
3. 决意不合作 | 第44-47页 |
(四) 蒋梦麟“不合作主义”的无畏 | 第47-49页 |
二、蒋梦麟的“合作主义” | 第49-69页 |
(一) 代长北大的波折 | 第49-55页 |
1. 代长之前 | 第49-51页 |
2. 代长之时 | 第51-53页 |
3. 合作的原因 | 第53-55页 |
(二) 北平学界的“一二九”运动 | 第55-62页 |
1. “一二九”运动进行时 | 第55-59页 |
2. 选派赴京代表的波折 | 第59-60页 |
3. 追悼会之痛 | 第60-61页 |
4. 维持与合作 | 第61-62页 |
(三) 危城讲学:筹建西南联大 | 第62-67页 |
1. 效力长沙临时大学 | 第63-65页 |
2. 为西南联大奔走 | 第65-66页 |
3. 为了保留读书的种子 | 第66-67页 |
(四) 蒋梦麟“合作主义”的无奈 | 第67-69页 |
三、蒋梦麟徘徊于“学事”与“政事”之缘由 | 第69-81页 |
(一) 理想与现实的两重天 | 第69-74页 |
1. 蒋梦麟的学术与政治观 | 第69-72页 |
2. 现实中的变奏曲 | 第72-74页 |
(二) 一以贯之的“教育救国”追求 | 第74-76页 |
(三) “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理念 | 第76-77页 |
(四) 蒋梦麟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 第77-78页 |
(五) “权利”与“权力”之争 | 第78-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