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9-1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选题的分析和评价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12页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社会形态转型的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 第13-16页 |
·基本思想 | 第13-14页 |
·主要观点 | 第14-16页 |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向度社会形态转型 | 第16-21页 |
·社会形态演进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 第16-17页 |
·生态文明向度社会形态转型的意义 | 第17-19页 |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文明的展望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生态文明向度的社会转型 | 第21-35页 |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 | 第21-25页 |
·现实依据: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 | 第21-22页 |
·科学基础: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转型 | 第22-23页 |
·思想资源: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确立 | 第23-25页 |
·生态文明向度社会转型中的矛盾 | 第25-28页 |
·从价值维度看:发展面临的“悖论” | 第25-26页 |
·从时空视野看:普遍理性和特殊理性的冲突 | 第26-27页 |
·从主体角度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对立 | 第27-28页 |
·生态文明向度社会转型中的主体性、理性与价值观思考 | 第28-32页 |
·主体之思 | 第28-30页 |
·理性之变 | 第30-31页 |
·价值之维 | 第31-32页 |
·生态文明向度的社会实践 | 第32-35页 |
·生态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类型的拓展 | 第32-33页 |
·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实践目标的重构 | 第33页 |
·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形式的变革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系统结构 | 第35-44页 |
·生态经济形态 | 第35-37页 |
·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 | 第35-36页 |
·生态经济形态的主要内容与运行机制 | 第36-37页 |
·生态政治形态 | 第37-40页 |
·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体制保证 | 第37-38页 |
·生态政治形态的基本框架和构建要求 | 第38-40页 |
·生态文化形态 | 第40-42页 |
·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 | 第40-41页 |
·生态文化形态的创新建设和发展路径 | 第41-42页 |
·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 | 第44-51页 |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 | 第44-45页 |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 第45-48页 |
·中华文明与生态文明 | 第45-46页 |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 | 第46-48页 |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 | 第48-51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 第48-49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 第49-51页 |
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