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1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 | 第14-16页 |
·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安排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研究创新 | 第20页 |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20-21页 |
第2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行机制 | 第21-30页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 第21-23页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定义 | 第21-22页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本质属性 | 第23-24页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 | 第24-26页 |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意义 | 第26-27页 |
·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 第26页 |
·增加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和提高就业率 | 第26-27页 |
·有利于长期资本市场的发展 | 第27页 |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 第27页 |
·大力发展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性 | 第27-30页 |
·有利于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 | 第27-28页 |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 第28页 |
·扩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 | 第28-29页 |
·有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 第29-30页 |
第3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30-42页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欧洲地区PE的现状 | 第31-32页 |
·PE运行机制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PE组织形式的选择 | 第32-33页 |
·PE筹资模式 | 第33页 |
·PE投资策略及特点分析 | 第33-34页 |
·PE退出方式的选择 | 第34-35页 |
·美英PE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政府的大力支持 | 第35-38页 |
·金融体系方面的支持 | 第38页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自身优势 | 第38-40页 |
·美国政府在PE发展中角色定位清晰 | 第40-41页 |
·欧洲PE落后于美国的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第4章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58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 第42-53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组织方式 | 第42-43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募资情况分析 | 第43-46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分析 | 第46-50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分析 | 第50-53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3-56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形式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3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3-54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4-55页 |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影响我国PE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 第56-58页 |
第5章 加速发展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策略 | 第58-68页 |
·优化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 第58-60页 |
·采用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 | 第58-59页 |
·完善有限合伙制PE的政策法律环境 | 第59-60页 |
·扩大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 | 第60-62页 |
·允许并鼓励养老金、企业年金等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 第61页 |
·鼓励和提高金融机构投资者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的比例 | 第61-62页 |
·打造高素质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团队 | 第62-63页 |
·完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环境 | 第63-66页 |
·完善主板市场 | 第63-64页 |
·完善中小板市场 | 第64页 |
·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 | 第64-65页 |
·发展柜台交易市场 | 第65页 |
·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 第65-66页 |
·我国政府应采用“官助民办”的支持模式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