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斜拉桥车桥耦合振动及行车舒适度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 ·车桥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 ·早期试验方法 | 第12页 |
| ·早期车桥耦合分析理论 | 第12-15页 |
| ·铁路车辆与桥梁耦合振动研究 | 第15-17页 |
| ·公路车辆与桥梁耦合振动研究 | 第17-19页 |
| ·行车舒适性研究 | 第19-21页 |
| ·本文主要宗旨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汽车行驶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 第23-37页 |
| ·Sperling平稳性指标 | 第23-25页 |
| ·ISO2631国际标准 | 第25-32页 |
| ·振动的特征 | 第25-27页 |
| ·振动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27-32页 |
| ·总乘值法 | 第32-35页 |
| ·人体振动模型 | 第32-33页 |
|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 ·其他舒适度评判标准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斜拉桥数值建模及动力分析方法 | 第37-45页 |
| ·背景工程简介 | 第37-38页 |
| ·数值分析模型 | 第38-40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关键技术 | 第40-42页 |
| ·空间梁单元 | 第40页 |
| ·空间杆单元 | 第40-41页 |
| ·斜拉索非线性问题 | 第41页 |
| ·拉索与梁单元的连接 | 第41-42页 |
| ·基础模型与边界条件处理 | 第42页 |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第42-44页 |
| ·阻尼矩阵的形成 | 第42-43页 |
| ·动力学特征求解 | 第43-44页 |
|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及结构响应计算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数值方法 | 第45-65页 |
| ·车辆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45-53页 |
| ·两轴空间车辆动力模型 | 第46-47页 |
| ·空间车辆的运动方程 | 第47-52页 |
| ·车辆中人体位移、速度及加速度 | 第52-53页 |
| ·本文分析所用车辆模型建立 | 第53页 |
| ·车辆与桥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 | 第53-58页 |
| ·车辆桥梁间的位移协调关系 | 第55-57页 |
| ·车辆与桥梁间力的平衡关系 | 第57-58页 |
| ·路面不平顺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58-61页 |
| ·路面功率谱密度函数 | 第58-60页 |
| ·谐波叠加法模拟路面不平顺 | 第60-61页 |
| ·耦合振动方程求解 | 第61-64页 |
| ·Newmark-β数值求解方法 | 第61-62页 |
| ·车桥耦合振动方程的数值求解过程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设计 | 第65-76页 |
| ·VBVC程序设计框架 | 第65-69页 |
| ·VBVC程序各功能模块介绍 | 第69-70页 |
| ·VBVC程序验证及背景工程斜拉桥动力特性计算 | 第70-71页 |
| ·车桥耦合振动计算结果验证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六冲河斜拉桥车桥耦合振动响应 | 第76-98页 |
| ·车队作用下背景工程斜拉桥的振动响应计算 | 第76-86页 |
| ·车速对桥梁响应的影响 | 第86-88页 |
| ·车辆间距对桥梁响应的影响 | 第88-92页 |
| ·路面等级对桥梁响应的影响 | 第92-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七章 背景工程斜拉桥行车舒适性评判 | 第98-107页 |
| ·各工况行车舒适度 | 第98-100页 |
| ·不同行车速度下的行车舒适度 | 第100-102页 |
| ·不同车辆间距的行车舒适度 | 第102-104页 |
| ·各级路面不平顺下的行车舒适度 | 第104-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07-109页 |
| ·展望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