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尾状山羊草品质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1-30页
   ·HMW-GS 研究进展第11-17页
     ·HMW-GS 的结构第12页
     ·HMW-GS 命名第12-13页
     ·HMW-GS 的不同基因位点对加工品质的影响第13页
     ·小麦的 HMW-GS 的遗传模式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特点第13-14页
     ·小麦的 HMW-GS 基因的分子克隆第14-15页
     ·HMW-GS 的序列,结构与功能研究第15-17页
   ·LMW-GS 研究进展第17-23页
     ·LMW-GS 的氨基酸组成第17页
     ·LMW-GS 的分类第17-19页
       ·根据亚基的分子量大小分类第17-18页
       ·根据氨基酸的组成差异分类第18页
       ·根据功能的不同分类第18-19页
     ·LMW-GS 的基因定位及遗传多态性第19-20页
       ·LMW-GS 的基因定位第19页
       ·LMW-GS 的遗传多态性第19-20页
     ·LMW-GS 的分子结构特征及编码基因的克隆第20-22页
       ·LMW-GS 的分子结构特征第20页
       ·LMW-GS 的基因克隆第20-22页
     ·LMW-GS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22-23页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醇溶蛋白研究第23-28页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醇溶蛋白的分类第23-24页
     ·染色体定位第24页
     ·氨基酸序列结构第24-26页
     ·基因旁侧序列第26页
     ·与面粉品质的关系第26-27页
     ·遗传标记在醇溶蛋白中的应用第27-28页
   ·小麦胚乳储藏蛋白中的醇溶蛋白与乳糜泻疾病的关系第28-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7页
   ·试验材料第30-31页
     ·植物材料第30页
     ·菌株与载体第30页
     ·生化试剂第30页
     ·主要溶液配方第30-31页
     ·主要仪器第31页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31页
   ·试验方法第31-36页
     ·尾状山羊草储藏蛋白提取和 SDS-PAGE 分析第31-32页
     ·基因组 DNA 提取第32页
     ·尾状山羊草 HMW-GS 编码基因的克隆第32-34页
     ·原核表达分析第34-36页
     ·分子进化树的构建第36页
   ·尾状山羊草 LMW-GS 编码基因的克隆第36页
   ·尾状山羊草 α-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第36页
   ·尾状山羊草 γ-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第36-37页
   ·尾状山羊草 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第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53页
   ·尾状山羊草 HMW-GS 编码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第37-43页
     ·尾状山羊草 HMW-GS 的 SDS-PAGE 分析第37-38页
     ·尾状山羊草 HMW-GS 编码基因克隆第38页
     ·原核表达分析第38-39页
     ·1Cx1.1 和 1Cy9.1 的结构第39-41页
     ·与已知 HMW-GS 的比较第41-42页
     ·HMW-GS 系统进化分析第42-43页
   ·尾状山羊草 LMW-GS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43-45页
     ·尾状山羊草 LMW-GS 编码基因克隆第43-44页
     ·尾状山羊草 LMW-GS 序列分析第44-45页
   ·尾状山羊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45-49页
     ·尾状山羊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克隆第45页
     ·尾状山羊草 α-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第45-46页
     ·尾状山羊草 α-醇溶蛋白基因与已知 α-醇溶蛋白基因的序列一致性第46页
     ·尾状山羊草 α-醇溶蛋白的一级结构第46-47页
     ·尾状山羊草 α-醇溶蛋白多聚谷氨酰胺区的 SSR 结构第47页
     ·乳糜泻毒性多肽位点的分析第47-48页
     ·α-醇溶蛋白的分子进化分析第48-49页
   ·尾状山羊草 γ-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第49-52页
     ·尾状山羊草 γ-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第49页
     ·尾状山羊草 γ-醇溶蛋白基因与已知 γ-醇溶蛋白基因的序列一致性第49-50页
     ·尾状山羊草 γ-醇溶蛋白乳糜泻相关抗原表位的分布第50-51页
     ·尾状山羊草 γ-醇溶蛋白的进化分析第51-52页
   ·尾状山羊草 ω-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第52-53页
     ·尾状山羊草 ω-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7页
   ·1Cx1.1 和 1Cy9.1 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价值第53-54页
   ·1Cx1.1、1Cy9.1 和已知 HMW-GS 的比较第54页
   ·HMW-GS 的进化分析第54-55页
   ·LMW-GS 的结构和功能第55页
   ·醇溶蛋白序列的同源性第55-56页
   ·醇溶蛋白的重复区第56页
   ·α-和 γ-醇溶蛋白的多聚谷氨酰胺区第56-57页
5.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苗期抗旱性的QTL分析和综合评价
下一篇: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双二倍体的合成及其农艺性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