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民事诉讼认证制度概述 | 第11-23页 |
(一)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 第11-14页 |
1.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2.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特点 | 第12-14页 |
(二)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14-18页 |
1.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内容 | 第14-15页 |
2. 证据能力与证据力 | 第15-18页 |
(三) 认证要求与标准 | 第18-20页 |
1. 认证要求与标准涵义之辨析 | 第18-19页 |
2. 我国法律对认证标准的规定 | 第19-20页 |
(四)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价值 | 第20-23页 |
1. 民事诉讼认证的价值要求 | 第20-21页 |
2. 当庭认证的意义及价值 | 第21-23页 |
二、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23-29页 |
(一) 两大法系民事审判中当庭认证制度概述 | 第23-24页 |
1. 英美法系民事审判中的认证制度 | 第23页 |
2. 大陆法系审判中的认证制度 | 第23-24页 |
(二) 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差异 | 第24-29页 |
1. 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特点存在差异 | 第24-25页 |
2. 两大法系认证标准确立的根据存在差异 | 第25页 |
3. 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认证方式存在差异 | 第25-28页 |
4. 两大法系国家民事诉讼认证制度对我国认证制度的启示 | 第28-29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现实考量 | 第29-35页 |
(一) 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1. 程序僵化与片面裁判 | 第29页 |
2. 证明效力的瑕疵与认证的困惑 | 第29-31页 |
3. 认证不当或认证错误 | 第31页 |
4. 经验法则在立法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1. 民事诉讼认证体系不健全 | 第32-34页 |
2. 法律传统误导的惯性作用 | 第34页 |
3. 审判人员整体业务水平较低 | 第34-35页 |
四、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5-50页 |
(一) 明确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认证原则 | 第35-39页 |
1. 依法独立认证原则 | 第36页 |
2. 合法原则 | 第36页 |
3. 公开原则 | 第36-37页 |
4. 公平原则 | 第37-38页 |
5. 正确运用自由心证原则 | 第38页 |
6. 综合判断证据原则 | 第38-39页 |
(二)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认证规则 | 第39-43页 |
1. 关联性规则 | 第39-40页 |
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40-41页 |
3. 最佳证据规则 | 第41-42页 |
4. 补强规则 | 第42页 |
5. 推定规则 | 第42-43页 |
(三) 改进我国民事诉讼认证方式——当庭认证与裁判书认证的完善 | 第43-46页 |
1. 当庭认证方式的完善 | 第43-45页 |
2. 裁判书认证的重构 | 第45-46页 |
(四) 保障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配套制度 | 第46-50页 |
1. 严格法官甄选制度 | 第47页 |
2. 坚持法官独立审判制度 | 第47页 |
3. 建立科学周密的证据规则 | 第47-48页 |
4. 完善认证公开制度 | 第48-49页 |
5. 强化当庭认证方式的合理运用 | 第49页 |
6. 创建认证异议及法官责任制度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