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本心--心学整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论 | 第7-19页 |
一、 北宋以前的三教关系简论 | 第7-10页 |
二、 宋明时期三教关系的新特点 | 第10-14页 |
三、 学界对心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 | 第14-17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陆学的超越之“心” | 第19-50页 |
一、 结交佛僧 | 第19-21页 |
二、 结缘道教 | 第21-23页 |
三、 反驳“佛老即异端” | 第23-26页 |
四、 “道外无事”与“理事无碍” | 第26-31页 |
五、 “心即理”与“即心即佛” | 第31-33页 |
六、 “发明本心”与“本来面目” | 第33-39页 |
七、 杨简的“心之精神是谓圣” | 第39-50页 |
第二章 王阳明之“致良知” | 第50-92页 |
一、 “为学三变”的三教经验 | 第50-58页 |
二、 “为道三变”中的佛道影响 | 第58-66页 |
三、 三教本一家 | 第66-70页 |
四、 佛道合一的“静坐”工夫 | 第70-74页 |
五、 “致良知”与“正法眼藏” | 第74-83页 |
六、 融通三教的“四句教” | 第83-92页 |
第三章 王畿之范围三教 | 第92-111页 |
一、 阳明传人 | 第92-94页 |
二、 与高僧论道 | 第94-97页 |
三、 援佛入儒 | 第97-102页 |
四、 结交道士 | 第102-103页 |
五、 养生还虚 | 第103-106页 |
六、 三教宗师 | 第106-111页 |
第四章 李贽之三教归儒 | 第111-133页 |
一、 践履名教 | 第111-113页 |
二、 归宗心学 | 第113-118页 |
三、 佛教情怀 | 第118-121页 |
四、 注解老庄 | 第121-125页 |
五、 辨“童心说” | 第125-128页 |
六、 三教归儒 | 第128-133页 |
第五章 以心为宗的三一教 | 第133-153页 |
一、 林兆恩出入三教 | 第133-136页 |
二、 三一教的宗教化过程 | 第136-139页 |
三、 指陈三教之弊 | 第139-142页 |
四、 统合三教的“真心”本体 | 第142-146页 |
五、 三教合一归儒的工夫进阶 | 第146-150页 |
六、 三一教的历史地位 | 第150-153页 |
结语 | 第153-156页 |
参考书目 | 第156-165页 |
一、 古籍原著 | 第156-157页 |
二、 近人著作 | 第157-161页 |
三、 研究论文 | 第161-165页 |
四、 电子图书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