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化学论文--环境污染化学论文--水污染化学论文

湖泊环境中营养元素(磷、铁)赋存及吸附机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5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磷形态研究第15-25页
     ·磷形态的化学逐级提取第16-18页
     ·磷形态的现代分析方法第18-25页
   ·铁形态研究第25-30页
     ·分子光谱分析技术第27-28页
     ·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第28-29页
     ·溶出伏安分析技术第29-30页
   ·磷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第30-32页
     ·化学沉淀法第30-31页
     ·吸附法第31-32页
     ·生物法第32页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32-34页
     ·研究目标第32-33页
     ·研究内容第33-34页
   ·主要工作量第34-35页
第二章 滇池水环境介质中磷形态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第35-62页
   ·引言第35-37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37页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37-40页
   ·实验方法第40-41页
     ·样品基本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第40页
     ·样品中磷的提取及比色法测定第40-41页
     ·液体~(31)P核磁共振波谱第41页
     ·固体~(31)P核磁共振波谱第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61页
     ·样品的基本物理化学特征第41-44页
     ·NaOH-EDTA提取液的液体~(31)P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44-53页
     ·固体~(31)P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53-59页
     ·滇池水环境介质的液体和固体~(31)P核磁共振比较分析第59页
     ·滇池水环境介质中聚磷酸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59-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机制-DOM的作用第62-81页
   ·引言第62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62-63页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第63-67页
     ·初始磷浓度的影响及数据拟合第63-65页
     ·吸附时间的影响及数据拟合第65-66页
     ·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第66-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80页
     ·FA对沉积物EPC_0和NAP的影响第67-68页
     ·FA作用下的吸附动力学第68-73页
     ·FA作用下的吸附等温线第73-78页
     ·FA对吸附热力学的影响第78-80页
   ·小结第80-81页
第四章 双模板Fe(Ⅲ)印迹吸附材料对环境水体中游离态铁的吸附机理研究第81-101页
   ·引言第81-82页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第82-85页
     ·双模板印迹吸附材料的制备第82-83页
     ·pH和时间的影响第83页
     ·表面电荷的测定第83页
     ·Fe(Ⅲ)初始浓度的影响及数据拟合第83-84页
     ·吸附选择性及数据分析第84页
     ·可重复使用性能研究第84-85页
     ·水样制备及预处理第85页
   ·结果与讨论第85-100页
     ·双模板印迹吸附剂的制备第85-86页
     ·吸附剂的表面形貌和红外光谱分析第86-88页
     ·比表面积与平均孔径第88-89页
     ·元素分析第89页
     ·溶液酸度和材料零电荷点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89-92页
     ·Fe(Ⅲ)离子吸附动力学分析第92-93页
     ·吸附选择性第93页
     ·吸附容量和吸附等温线第93-96页
     ·Fe-CTAB-imp印迹吸附材料的再生性能第96-97页
     ·干扰实验第97页
     ·分析性能第97-98页
     ·水样分析第98-99页
     ·与其他Fe(Ⅲ)吸附材料的比较第99-100页
   ·小结第100-101页
第五章 镁基硅藻土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磷的去除第101-124页
   ·引言第101-103页
   ·实验方法第103-104页
     ·镁基硅藻土吸附剂的制备第103页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103页
     ·表面电荷测定第103页
     ·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103页
     ·磷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103-104页
     ·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研究第104页
   ·结果与讨论第104-123页
     ·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第104-107页
     ·溶液酸度对磷吸附的影响第107-110页
     ·磷吸附动力学分析第110-112页
     ·等温线吸附数据拟合与分析第112-115页
     ·吸附热力学参数计算及分析第115-116页
     ·共存阴离子的影响第116-117页
     ·吸附机理第117-119页
     ·和其他除磷吸附剂的比较第119-120页
     ·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第120-123页
   ·小结第123-124页
第六章 结论第124-129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124-127页
     ·滇池水环境介质中磷形态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第124-125页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机制-DOM的作用第125-126页
     ·双模板Fe(Ⅲ)印迹吸附材料对环境水体中游离态铁的吸附机理研究第126页
     ·镁基硅藻土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磷的去除第126-127页
   ·主要创新点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59页
附录第159-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与IL-10、TGF-β1的变化与意义
下一篇:FISH图像分析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