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1 .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的确定 | 第14-16页 |
|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场模拟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及特色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20-34页 |
| §2.1 工程概况 | 第20-22页 |
| §2 .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 ·气象水文 | 第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2.3 研究区地质条件 | 第23-27页 |
|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 ·地质构造 | 第25-27页 |
| §2.4 研究区裂隙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32页 |
| ·研究区裂隙发育总体特征 | 第27-30页 |
| ·水平方向裂隙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 ·垂直方向裂隙发育特征 | 第31-32页 |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4页 |
| ·地下水赋存类型 | 第32页 |
|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32-33页 |
| ·地下水水位及动态特征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含水介质渗透张量的确定 | 第34-62页 |
| §3.1 研究区水文地质试验分析 | 第34-45页 |
| ·提水试验 | 第34-36页 |
| ·注水消散试验 | 第36-37页 |
| ·压水试验 | 第37-43页 |
| ·抽水试验 | 第43-45页 |
| §3.2 研究区裂隙岩体介质渗透张量计算 | 第45-62页 |
| ·渗透张量计算理论 | 第45-50页 |
| ·钻孔成像裂隙解译成果分析(直孔、斜孔) | 第50-56页 |
| ·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计算 | 第56-59页 |
| ·裂隙测量法渗透张量的校正 | 第59-62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裂隙岩体介质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62-75页 |
| §4.1 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的理论及方法 | 第62-67页 |
| ·区域化变量理论 | 第62-64页 |
| ·变异函数 | 第64-65页 |
| ·指示变异函数 | 第65-66页 |
|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 第66-67页 |
| §4.2 研究区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67-75页 |
| ·渗透系数概率分布统计 | 第67-68页 |
| ·指示变异函数的计算及拟合 | 第68-71页 |
| ·空间变异性参数分析 | 第71-73页 |
| ·拟合模型结构分析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渗透系数顺序指示模拟 | 第75-92页 |
| §5.1 顺序指示模拟原理概述 | 第75-77页 |
| ·随机模拟方法概述 | 第75-76页 |
| ·顺序指示模拟原理概述 | 第76-77页 |
| §5.2 研究区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场顺序指示模拟 | 第77-92页 |
| ·模拟区坐标转换 | 第78页 |
| ·渗透系数场顺序指示模拟 | 第78-89页 |
| ·研究区渗透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89-9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2-95页 |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 §6.2 不足和建议 | 第93-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附图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