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超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6页 |
·超高强混凝土的发展和现状 | 第13-14页 |
·超高强混凝土的基本特点 | 第14-15页 |
·超高强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 第15-16页 |
·钢骨混凝土结构 | 第16-20页 |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16-18页 |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 第18-20页 |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 | 第20页 |
·钢骨混凝土框架节点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SRUHSC柱/RC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6-59页 |
·前言 | 第26页 |
·试验概况 | 第26-33页 |
·参数设计 | 第26-27页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7-30页 |
·试验装置 | 第30-31页 |
·加载方案 | 第31-32页 |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32-33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58页 |
·破坏形态与破坏过程分析 | 第33-36页 |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第36-41页 |
·节点延性分析 | 第41-44页 |
·节点耗能能力 | 第44-46页 |
·强度退化 | 第46-47页 |
·刚度退化 | 第47-49页 |
·节点区剪切变形 | 第49-51页 |
·塑性铰区梁端截面荷载-曲率关系 | 第51-53页 |
·节点区应变分析 | 第53-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3 SRUHSC柱/SRC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59-86页 |
·前言 | 第59页 |
·试验概况 | 第59-64页 |
·参数设计 | 第59页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59-62页 |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 第62页 |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62-64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85页 |
·破坏形态与破坏过程分析 | 第64-66页 |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第66-71页 |
·节点延性分析 | 第71-73页 |
·节点耗能能力 | 第73页 |
·强度退化 | 第73-75页 |
·刚度退化 | 第75-76页 |
·节点区剪切变形 | 第76-78页 |
·塑性铰区梁端截面荷载-曲率关系 | 第78-79页 |
·节点区应变分析 | 第79-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4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机理与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86-107页 |
·前言 | 第86页 |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能力试验研究 | 第86-93页 |
·节点核心区箍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水平剪力计算 | 第86-88页 |
·各阶段箍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抗剪承载能力分析 | 第88-91页 |
·试验参数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91-93页 |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93-103页 |
·节点受力机理 | 第93-95页 |
·基本假定 | 第95页 |
·节点抗剪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95-102页 |
·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 | 第102-103页 |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裂承载力研究 | 第103-106页 |
·抗裂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 第103页 |
·基本假定 | 第103-104页 |
·节点抗裂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04-105页 |
·节点抗裂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5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演化 | 第107-122页 |
·前言 | 第107页 |
·地震损伤模型 | 第107-113页 |
·损伤指数的确定 | 第107-108页 |
·损伤参数与损伤模型 | 第108-110页 |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损伤模型 | 第110-113页 |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损伤分析 | 第113-119页 |
·损伤过程分析 | 第113-114页 |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损伤的组成及贡献 | 第114页 |
·试验参数对SRUHSC柱/RC梁框架节点损伤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试验参数对SRUHSC柱/SRC梁框架节点损伤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的安全评估 | 第119-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6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有限元分析 | 第122-138页 |
·引言 | 第122页 |
·材料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 | 第122-128页 |
·混凝土材料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 | 第122-127页 |
·钢骨和钢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 第127-128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128-131页 |
·基本假定 | 第128页 |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128-129页 |
·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129页 |
·边界条件与荷载 | 第129-131页 |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131-137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概述 | 第131-133页 |
·滞回曲线 | 第133-134页 |
·骨架曲线 | 第134-135页 |
·延性和耗能 | 第135-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1页 |
·结论 | 第138-139页 |
·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