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绪论 | 第12-37页 |
·工程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土体静力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非线性弹性模型 | 第15-17页 |
·岩土弹塑性静力模型 | 第17-20页 |
·土的结构性模型 | 第20-23页 |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等价粘弹性模型 | 第23-25页 |
·实用弹塑性动本构模型 | 第25-29页 |
·国内弹塑性动本构模型的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传统岩土本构模型的缺陷 | 第30-31页 |
·热力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35-37页 |
2.热力学原理及其在土体本构模型中的应用 | 第37-52页 |
·热力学基本定律及内变量 | 第37-40页 |
·热力学第一定律 | 第37-38页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第38-39页 |
·内变量 | 第39-40页 |
·Ziegler正交条件与Drucker公设 | 第40-41页 |
·弹塑性材料的自由能函数 | 第41-43页 |
·弹塑性解耦材料 | 第41-42页 |
·弹塑性耦合材料 | 第42-43页 |
·转移应力的宏观、细观及微观解释 | 第43-45页 |
·耗散函数与屈服函数 | 第45-48页 |
·与应力无关的耗散函数 | 第45-47页 |
·与应力相关的耗散函数 | 第47-48页 |
·塑性模型的分类 | 第48-49页 |
·用热力学方法构造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3.能量保守的弹性模型 | 第52-74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热弹性力学势函数 | 第53-55页 |
·热弹性力学势函数及勒让德变换 | 第53页 |
·柔度矩阵和刚度矩阵 | 第53-55页 |
·土体弹性势函数的推导 | 第55-60页 |
·Gibbs自由能函数弹性部分的分解 | 第55-56页 |
·邓肯—张E-B模型弹性部分的修正 | 第56-60页 |
·修正后模型的性质 | 第60-63页 |
·修正后模型的泊松比 | 第60页 |
·应力引起的各向异性 | 第60-61页 |
·不排水应力路径的推求 | 第61-63页 |
·能量保守的实例验证 | 第63-72页 |
·闭合的应力循环内的能量保守性 | 第63-68页 |
·与三轴试验数据的拟合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4.土体动力Hardin-Drnevich模型耗散函数的构造及其阈值应变研究 | 第74-103页 |
·引言 | 第74-76页 |
·H-D模型的Masing二倍法讨论 | 第76-77页 |
·H-D模型耗散函数的构造过程 | 第77-79页 |
·基本假设 | 第77-78页 |
·考虑塑性中心的移动为直线 | 第78-79页 |
·考虑塑性中心的移动为骨架曲线 | 第79页 |
·耗散应力空间和真实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 | 第79-80页 |
·塑性中心的移动为直线 | 第79-80页 |
·塑性中心的移动为骨架曲线 | 第80页 |
·Hardin-Drnevich模型的小应变特性 | 第80-86页 |
·土体的动力模型参数 | 第80-83页 |
·第1和第2阈值应变的提出 | 第83-86页 |
·阈值应变的定义、数值及影响因素讨论 | 第86-93页 |
·阈值应变的界定标准 | 第86-87页 |
·8种坝体材料对应的阈值应变值 | 第87-88页 |
·参数对第1阈值应变的影响 | 第88-91页 |
·参数对第2阈值应变的影响 | 第91-93页 |
·阈值应变对应的模量衰减、阻尼及与现有资料的比较 | 第93-100页 |
·阈值应变对应的模量衰减和阻尼 | 第93-97页 |
·与孔等试验的比较 | 第97-98页 |
·与Hsu等试验定义的阈值应变的比较 | 第98-100页 |
·动应变介于第1、第2阈值应变之间时所对应的滞回圈上不同点的摩擦系数 | 第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5.热力学方法应用于土体动力Ramberg-Osgood模型 | 第103-119页 |
·Ramberg-Osgood模型的Masing二倍法讨论 | 第103页 |
·不同背应力转移规律时R-O模型耗散函数的构造过程 | 第103-105页 |
·考虑背应力的移动为直线 | 第103-105页 |
·考虑背应力的移动为骨架曲线 | 第105页 |
·耗散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和真实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 | 第105-106页 |
·考虑背应力的移动为直线 | 第105页 |
·考虑背应力的移动为骨架曲线 | 第105-106页 |
·Ramberg-Osgood模型屈服曲线的绘制 | 第106-107页 |
·参数的选取 | 第106-107页 |
·不同的塑性中心移动规律时屈服曲线的绘制 | 第107页 |
·两阈值应变影响因素讨论 | 第107-113页 |
·两阈值应变对应的模量衰减及阻尼比 | 第113-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6.考虑组构影响的修正剑桥本构模型研究 | 第119-141页 |
·引言 | 第119-121页 |
·基于孔隙空间的组构表述 | 第121-124页 |
·孔隙组构的量测 | 第121-123页 |
·孔隙组构系数 | 第123-124页 |
·孔隙组构张量的发展 | 第124-127页 |
·孔隙组构张量和应变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应变的方法 | 第125-126页 |
·应力的方法 | 第126-127页 |
·热力学耗散函数及能量势函数的构造 | 第127-133页 |
·考虑组构张量影响的耗散函数 | 第127-128页 |
·Gibbs自由能函数 | 第128-129页 |
·耗散应力空间中和真实应力空间中的屈服面 | 第129-130页 |
·耗散应力空间中的剪胀关系及真实应力空间中的剪胀关系 | 第130-133页 |
·耗散应力空间和真实应力空间中的屈服面的讨论 | 第133-140页 |
·参数的选取 | 第133-137页 |
·不同应力空间下屈服面的绘制 | 第137-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主要结论 | 第141-143页 |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6页 |
附录A 勒让德变换 | 第156-159页 |
A.1 勒让德变换的几何表示 | 第156-157页 |
A.2 欧拉公式和齐次函数 | 第157页 |
A.3 部分勒让德变换和变换的闭合链 | 第157-158页 |
A.4 热力学自由能函数间的勒让德变换 | 第158-159页 |
附录B 热力学定律的微分表示 | 第159-161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61-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