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迟子建个体生命意识的溯源 | 第11-25页 |
一 北国极地的影响 | 第11-14页 |
二 童年生活的印记 | 第14-19页 |
三 文化因子的熏染 | 第19-25页 |
第二章 迟子建小说生命意识的审美分析 | 第25-59页 |
一 “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的敬重 | 第25-36页 |
(一) 对自然万物的深情注视 | 第26-33页 |
(二) 对“残缺生命”的别样发现 | 第33-36页 |
二 “逆行精灵”——女性命运的思索 | 第36-43页 |
(一) 女性命运的历史传承 | 第37-40页 |
(二) 人性回归的和谐两性观 | 第40-43页 |
三 “人”的历史——人生苦难的宽宥 | 第43-50页 |
(一) 历史中“个人”的发现 | 第44-48页 |
(二) 人生苦难的宽宥 | 第48-50页 |
四 生命的“第三地”——死亡命题的超越 | 第50-59页 |
(一) 生命之死生必然 | 第51-53页 |
(二) 精神失常者清醒赴死 | 第53-54页 |
(三) 生命“第三地”的构建 | 第54-59页 |
第三章 迟子建小说生命叙事的文化意义 | 第59-71页 |
一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 | 第59-65页 |
(一) 对儒道文化的承续——“仁爱”“人性回归”“超越死亡”等思想 | 第59-61页 |
(二)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主奴根性”“孝”之再解读 | 第61-65页 |
二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审视 | 第65-71页 |
(一) 现代化进程对自然生命的扼杀 | 第65-68页 |
(二) 现代物质文明对人性恶的激发 | 第68-71页 |
结语 作为生命的守望者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