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流下落床高温烟气褐煤干燥技术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0页 |
·工程技术背景 | 第14-24页 |
·褐煤干燥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褐煤中水分赋存形式 | 第15页 |
·褐煤干燥技术分析 | 第15-22页 |
·折流下落床高温烟气褐煤干燥技术的提出 | 第22-2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页 |
·褐煤蒸发干燥过程分析 | 第24-29页 |
·蒸发干燥过程 | 第24-26页 |
·干燥过程中的热质传递机理 | 第26-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折流下落床高温烟气褐煤干燥的系统设计 | 第30-51页 |
·折流下落床高温烟气褐煤干燥技术 | 第30-37页 |
·采用高温烟气 | 第30-31页 |
·采用下落床 | 第31页 |
·采用顺流 | 第31-33页 |
·高温段采用布煤器 | 第33-37页 |
·折流下落床褐煤烟气干燥系统 | 第37-49页 |
·高温烟气顺流干燥褐煤装置 | 第38-40页 |
·热烟气发生炉 | 第40-43页 |
·干燥系统性能计算与联接 | 第43-48页 |
·除尘器 | 第48-49页 |
·干燥前后原煤热质的变化 | 第49-51页 |
第3章 折流下落床高温烟气褐煤干燥的工业试验 | 第51-73页 |
·褐煤性质测量 | 第51-53页 |
·褐煤的煤质分析 | 第51-53页 |
·褐煤颗粒的密度和比表面积 | 第53页 |
·干燥装置测试参数和方案 | 第53-54页 |
·折流下落床高温烟气褐煤干燥运行测试结果分析 | 第54-73页 |
·干燥装置的工艺计算 | 第54-59页 |
·干燥装置系统调试运行出现问题研究 | 第59-66页 |
·褐煤干燥效果的研究 | 第66-73页 |
第4章 折流下落床褐煤烟气干燥模型 | 第73-93页 |
·折流下落床褐煤烟气干燥装置中干燥过程分析 | 第73-74页 |
·单颗粒褐煤烟气干燥子模型 | 第74-83页 |
·模型假设 | 第75-76页 |
·守恒方程 | 第76-77页 |
·干区传热、传质方程 | 第77-78页 |
·湿区传热方程 | 第78页 |
·算法 | 第78页 |
·离散化 | 第78-82页 |
·单颗粒褐煤烟气干燥子模型具体算法 | 第82-83页 |
·煤层表面干燥子模型 | 第83-88页 |
·单元体方法 | 第84-85页 |
·基本假设 | 第85页 |
·守恒方程 | 第85-88页 |
·煤层表面干燥子模型具体算法 | 第88页 |
·物性方程 | 第88-90页 |
·干燥物料褐煤的密度和比热方程 | 第88-89页 |
·干燥介质烟气的比热方程 | 第89-90页 |
·对流换热系数和对流传质系数 | 第90-93页 |
·对流换热系数 | 第90-92页 |
·对流传质系数 | 第92-93页 |
第5章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3-103页 |
·计算程序 | 第93-94页 |
·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94-96页 |
·折流下落床褐煤烟气干燥性能的模型预测 | 第96-103页 |
·进口烟气温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96-98页 |
·烟气速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98-99页 |
·褐煤初始含水量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99-100页 |
·烟煤比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入口褐煤的粒径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影响干燥过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102-10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主要结论 | 第103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