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国外主要相关理论回顾 | 第8-10页 |
·国内主要相关理论回顾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中国电价改革的历史 | 第13-20页 |
·现状与问题 | 第13-14页 |
·现有的价格体系及组成结构 | 第14-16页 |
·上网电价 | 第14-15页 |
·输配电价 | 第15页 |
·销售电价 | 第15-16页 |
·传统电价机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 第16-17页 |
·电价的市场化改革目标及进程 | 第17-20页 |
·改革的近期目标 | 第17-18页 |
·改革的进程 | 第18页 |
·上网幼电价改革——竞价上网 | 第18-19页 |
·输配电价改革 | 第19页 |
·销售电价改革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华东区域电力市场近期模式分析与设计 | 第20-45页 |
·华东区域电力市场框架设计 | 第20-22页 |
·华东区域电力市场概况 | 第20-21页 |
·华东区域电力市场的总体设想 | 第21-22页 |
·自愿参与的区域电力市场 | 第22-27页 |
·电力工业结构 | 第22-23页 |
·市场主体 | 第23页 |
·市场结构 | 第23-24页 |
·市场运行机制 | 第24-26页 |
·向远期模式的过渡 | 第26页 |
·模式的特点 | 第26-27页 |
·协调运作的两级市场 | 第27-32页 |
·电力工业结构 | 第27页 |
·市场主体 | 第27页 |
·市场结构 | 第27-28页 |
·市场运行机制 | 第28-32页 |
·向远期模式的过渡 | 第32页 |
·模式的特点 | 第32页 |
·新增电量交易的统一区域市场 | 第32-36页 |
·电力工业结构 | 第32页 |
·市场主体 | 第32-33页 |
·市场结构 | 第33页 |
·市场运行机制 | 第33-35页 |
·向远期模式过渡 | 第35页 |
·方案的特点 | 第35-36页 |
·份额电量竞价的区域电力市场 | 第36-39页 |
·电力工业结构 | 第36页 |
·市场主体 | 第36页 |
·市场结构 | 第36-37页 |
·市场机制 | 第37-38页 |
·向远期模式过渡 | 第38-39页 |
·方案的特点 | 第39页 |
·方案比较和选择 | 第39-43页 |
·推荐方案及其实施条件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华东区域电力市场远期模式 | 第45-51页 |
·多控制区的区域市场 | 第45-48页 |
·电力工业结构 | 第45页 |
·市场主体 | 第45页 |
·市场结构 | 第45-46页 |
·市场机制 | 第46-47页 |
·模式特点 | 第47-48页 |
·单一控制区的区域市场 | 第48-51页 |
·电力工业结构 | 第48页 |
·市场主体 | 第48页 |
·市场结构 | 第48-49页 |
·市场运行机制 | 第49-50页 |
·模式特点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华东电力市场中的需求侧响应措施 | 第51-57页 |
·需求侧响应的概念和作用 | 第51-52页 |
·需求侧响应措施的分类 | 第52-53页 |
·华东电力市场中开展需求侧响应计划的设想 | 第53-57页 |
·华东电网需求侧管理现状 | 第53-54页 |
·华东电力市场中发展需求侧响应的设想 | 第54-57页 |
第六章 华东区域输电价格设计 | 第57-69页 |
·输电价格设计总体设想 | 第57-60页 |
·区域电网输电价设计的基本步骤 | 第57页 |
·区域电网输电价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 第57-60页 |
·近期电力市场模式下的输电价格设计 | 第60-65页 |
·输电价体系及承担对象 | 第60-62页 |
·接网价计算方法 | 第62页 |
·输电价计算方法 | 第62-64页 |
·输电价的调整 | 第64-65页 |
·远期电力市场模式下的输电价格设计 | 第65-69页 |
·设计原则 | 第65页 |
·定价方法 | 第65-69页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第69-70页 |
·输电价近期实行成本加成管制方式,远期实行基于业绩的管制方式 | 第69页 |
·输电网接入系统服务单独定价(制定接网价) | 第69页 |
·近期华东500kV输电网制定统一输电价、220kV输电网按省市制定输电价 | 第69页 |
·建立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的联动机制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