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 独生子女 | 第13页 |
(二) 第一代独生子女 | 第13-14页 |
(三) 婚姻不稳定率 | 第14页 |
三、资料来源及其说明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总体框架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五、论文的特色之处 | 第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评述 | 第16-24页 |
一、婚姻匹配研究 | 第16-21页 |
(一) 婚姻匹配的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二) 婚姻匹配研究观点综述 | 第19-21页 |
二、婚姻稳定性研究 | 第21-23页 |
(一) 婚姻稳定性的相关理论 | 第21页 |
(二) 婚姻稳定性研究观点综述 | 第21-23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城镇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与婚姻状况 | 第24-28页 |
第一节 独生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 第24-26页 |
(一) 独生子女总体的受教育程度 | 第24-25页 |
(二) 不同户口的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 | 第25页 |
(三) 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独生子女的婚姻状况 | 第26-28页 |
(一) 独生子女总体的已婚率 | 第26页 |
(二) 不同户口的独生子女已婚率 | 第26-27页 |
(三) 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已婚率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城镇第一代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对婚姻匹配的影响 | 第28-45页 |
第一节 独生子女的婚配模式 | 第28-31页 |
(一) 年龄匹配模式 | 第28-29页 |
(二) 教育匹配模式 | 第29页 |
(三) 户口匹配模式 | 第29-30页 |
(四) 地域匹配模式 | 第30页 |
(五) 独生子女身份匹配模式 | 第30-31页 |
(六) 独生子女婚配模式的理论解释 | 第31页 |
第二节 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对婚配模式影响的初步分析 | 第31-35页 |
(一) 对年龄匹配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二) 对户口匹配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三) 对地域匹配的影响 | 第34页 |
(四) 对身份匹配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对婚配模式影响的多元Lgoistic回归分析 | 第35-43页 |
(一) 对年龄匹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二) 对户口匹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三) 对地域匹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9-41页 |
(四) 对身份匹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受教育程度对婚姻匹配影响结果的讨论 | 第43-45页 |
(一) 对年龄匹配影响结果的讨论 | 第43页 |
(二) 对户口匹配影响结果的讨论 | 第43-44页 |
(三) 对地域匹配影响结果的讨论 | 第44页 |
(四) 对身份匹配影响结果的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城镇第一代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49页 |
一、婚姻稳定性的衡量指标 | 第45-46页 |
二、离婚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 第46页 |
三、受教育程度对婚姻稳定性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四、模型分析结果的理论解释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49-52页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49-50页 |
二、对婚姻影响结果的思考 | 第50-51页 |
三、研究不足及其未来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