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在威宁自治县的实践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9页
 一、研究现状综述第11-12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四、基本观点与创新点第15-19页
第一章 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对民族地区的支持第19-29页
 第一节 国家制定扶贫开发政策的时代背景第21-24页
  一、民族发展差距的客观实际与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第21-22页
  二、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发展迅速的差距,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第22-23页
  三、民族地方发展与全国发展的同质性第23-24页
 第二节 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民族要素第24-27页
  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第25-26页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第26页
  三、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第26页
  四、新阶段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 年)第26-27页
 第三节 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及影响第27-29页
  一、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第27-28页
  二、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第28页
  三、贫困地区工农业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第28-29页
第二章 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在威宁自治县的实践第29-69页
 第一节 威宁自治县概况第29-34页
  一、历史沿革第29-30页
  二、自然、地理、资源、矿产及人文概况第30-32页
  三、贫困现状第32-34页
 第二节 威宁自治县在扶贫开发政策中的定位第34-54页
  一、革命老区中的贫困县第34-36页
  二、少数民族地方的贫困县第36页
  三、多元文化的贫困县第36-52页
  四、“毕节 试验区”背景下的贫困县第52-54页
 第三节 威宁自治县扶贫开发的措施及成效第54-56页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含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49—1985 年)第54页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第54-55页
  三、“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第55页
  四、新阶段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 年)第55-56页
 第四节 威宁自治县扶贫开发成果的纵横比较第56-61页
  一、纵向的比较第56-57页
  二、横向的比较第57-61页
 第五节 威宁自治县在扶贫开发中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第61-69页
  一、改善生态环境的长期性与解决群众当前需求的矛盾第62-63页
  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第63-64页
  三、自力更生与其所需要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不完备的问题第64-65页
  四、外援“造血”与本地“输血”观念的冲突第65-69页
第三章 威宁自治县突破扶贫开发瓶颈的理论探讨第69-103页
 第一节 威宁自治县扶贫开发定位的出路思考第69-77页
  一、“革命老区中的贫困县”定位的思考第69-70页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县”定位的思考第70-71页
  三、“多元文化的贫困县”定位的思考第71-75页
  四、“毕节 试验区背景下的贫困县”定位的思考第75-77页
 第二节 加强以水、电、路、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第77-80页
  一、水利建设第77页
  二、电力建设第77-78页
  三、道路交通建设第78-79页
  四、信息网络建设第79-80页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第80-90页
  一、在开发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化调适的进程第80-85页
  二、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第85-90页
 第四节 扶贫开发中人文环境的构建与提升第90-101页
  一、民族干部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第91-96页
  二、“现代农民”的模塑第96-99页
  三、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扶贫生力军第99-100页
  四、控制人口数量,更新生育观念第100-101页
 第五节 “两个变化”应作为扶贫开发的参照系第101-103页
  一、国家贫困线评定标准的变化第101-102页
  二、群众贫富观念的变化第102-103页
结论第103-10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第109-122页
附录二:调查图片第122-125页
附录三:调查日志第125-132页
附录四: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MS网络容灾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音频分类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