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超五科学易学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8页 |
| 引言 | 第18-39页 |
|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融会历程 | 第18-24页 |
| 二、危机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 第24-27页 |
| 三、易与科学的会通及其历史根源 | 第27-39页 |
| 第一章 生平著作及研易的心路历程 | 第39-44页 |
| 一、生平著作 | 第39-40页 |
| 二、研易的心路历程 | 第40-44页 |
| 第二章 易学探源 | 第44-59页 |
| 一、伏羲与易卦的起源 | 第44-47页 |
| 二、卦应从坤起 | 第47-54页 |
| 三、孔子易之形成及内涵 | 第54-59页 |
| 第三章 易学哲学 | 第59-88页 |
| 一、象数观 | 第59-63页 |
| 二、易学是一种数理哲学 | 第63-82页 |
| 三、易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比较 | 第82-88页 |
| 第四章 易学科学思想 | 第88-121页 |
| 一、易学的数学思想 | 第91-106页 |
| 二、易学生命观 | 第106-121页 |
| 第五章 研易的方法论 | 第121-134页 |
| 一、类比方法 | 第122-126页 |
| 二、对比方法 | 第126-129页 |
| 三、数学方法 | 第129-134页 |
| 第六章 丁超五科学易学研究的意义 | 第134-156页 |
| 一、丁超五易学的价值及其对易学发展的贡献 | 第136-143页 |
| 二、丁超五易学研究的教训 | 第143-146页 |
| 三、丁超五科学易对当今易学研究的启发 | 第146-156页 |
| 结语 | 第156-161页 |
| 后记 | 第161-163页 |
| 参考书目 | 第163-1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69-17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