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7页 |
·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 第10-16页 |
·“乡风文明”的提出 | 第11-12页 |
·“乡风文明”与新农村道德建设 | 第12-16页 |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 第16-22页 |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6-20页 |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20-22页 |
·研究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22-27页 |
·国内外研究背景 | 第22-25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方法论问题 | 第27-53页 |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 第27-36页 |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27-29页 |
·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根本目标 | 第29-32页 |
·与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 第32-36页 |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方法论问题 | 第36-53页 |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问题 | 第36-41页 |
·先进性与普适性相结合的问题 | 第41-46页 |
·破立结合、以立为本的问题 | 第46-53页 |
第三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向度 | 第53-70页 |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价值向度 | 第53-59页 |
·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定向 | 第53-55页 |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价值诉求 | 第55-57页 |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向度 | 第57-59页 |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历史向度 | 第59-64页 |
·由依赖性道德转向自主性道德 | 第60-62页 |
·由封闭性道德转向开放性道德 | 第62-63页 |
·由一元道德转向多元道德 | 第63-64页 |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社会向度 | 第64-70页 |
·确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65-67页 |
·培养文明理性的社会习俗 | 第67-70页 |
第四章 新农村公共道德建设 | 第70-89页 |
·公共道德建设:农村公共生活领域拓展的必然要求 | 第70-76页 |
·农村公共政治生活的提升 | 第70-72页 |
·农村公共经济生活领域的开拓 | 第72-74页 |
·农村公共社会交往空间的拓展 | 第74-76页 |
·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 | 第76页 |
·新农村公共道德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 第76-79页 |
·基础问题 | 第77-78页 |
·结构问题 | 第78-79页 |
·实践问题 | 第79页 |
·新农村公共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 | 第79-89页 |
·实现由熟人道德向公民美德转换 | 第80-83页 |
·引导农民确立现代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 | 第83-87页 |
·规范不动产相邻关系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新农村职业道德建设 | 第89-108页 |
·农村职业分化与“业态道德”的建构 | 第89-96页 |
·农村社会的职业分化 | 第90-94页 |
·农村“业态道德”的建构 | 第94-96页 |
·新农村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点 | 第96-104页 |
·加强乡村干部“官德”建设 | 第97-101页 |
·规范农民交易行为 | 第101-104页 |
·培养农民职业道德素质的着力点 | 第104-108页 |
·弘扬敬业精神 | 第105页 |
·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 | 第105页 |
·强化职业道德责任感 | 第105-106页 |
·培养职业纪律意识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新农村家庭道德建设 | 第108-140页 |
·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及其引发的道德危机 | 第108-124页 |
·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 | 第108-117页 |
·农村家庭关系变迁引发的道德危机 | 第117-124页 |
·构建和谐家庭:新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 第124-135页 |
·构建新农村和谐家庭的现实意义 | 第125-127页 |
·新农村和谐家庭的基本内涵 | 第127-131页 |
·积极推进农村和谐家庭建设 | 第131-135页 |
·弘扬传统家庭伦理、形塑新农村家庭美德 | 第135-140页 |
·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价值的冲突 | 第135-136页 |
·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 第136-140页 |
第七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 第140-178页 |
·提升政府的组织整合能力 | 第140-149页 |
·强化农村党政组织的道德建设功能 | 第140-145页 |
·培育农村道德自律性组织 | 第145-149页 |
·重构家规家训和乡规民约 | 第149-158页 |
·重建家规家训 | 第150-155页 |
·重构乡规民约 | 第155-158页 |
·改进农村道德教育 | 第158-166页 |
·丰富农村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159-162页 |
·创新农村道德教育的形式 | 第162-166页 |
·完善农村道德评价机制 | 第166-178页 |
·我国现行农村道德评价机制的特点 | 第166-170页 |
·新型的乡村道德评价机制 | 第170-178页 |
结论 | 第178-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5页 |
后记 | 第185-186页 |
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