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元史·刑法志》概述 | 第11-18页 |
一、《元史·刑法志》所反映的元朝立法指导思想 | 第11-12页 |
二、《元史·刑法志》的编纂 | 第12-14页 |
三、《元史·刑法志》所表现出来的元代法律形式 | 第14页 |
四、《元史·刑法志》所载的元代立法成就 | 第14-18页 |
(一) 《大札撒》 | 第14-15页 |
(二) 《至元新格》 | 第15-16页 |
(三) 《风宪宏纲》 | 第16页 |
(四)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典章》) | 第16页 |
(五) 《大元通制》 | 第16页 |
(六) 《经世大典》 | 第16-17页 |
(七) 《至正条格》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从《元史·刑法志》元朝对中原法律的继承与发展 | 第18-27页 |
一、从《元史·刑法志》看元朝对中原法律的继承 | 第18-20页 |
(一) 元初司法实践中多沿用《泰和律》 | 第18-19页 |
(二) 法典内容上深受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法律影响 | 第19页 |
(三) 五刑、五服、十恶、八议等制度的继承 | 第19-20页 |
二、从《元史·刑法志》看元朝对中原法律的发展变化 | 第20-27页 |
(一) 采用轻典治国的思想 | 第20-21页 |
(二) 刑事立法重视成例的编纂 | 第21-22页 |
(三) 刑罚方面的不同 | 第22页 |
(四) 关于婚姻方面的问题 | 第22页 |
(五) 关于僧侣犯罪 | 第22-23页 |
(六) 职制、禁令、诈伪、盗贼、杀伤等中的有些规定 | 第23页 |
(七) 同罪异罚制度 | 第23-24页 |
(八) 其他刑法原则 | 第24-27页 |
第三部分 《元史·刑法志》所反映的元朝法律中的蒙古法因素 | 第27-35页 |
一、军队组织与军官考核 | 第27-28页 |
二、收继婚制度 | 第28-30页 |
(一) 收嫂 | 第29-30页 |
(二) 不准收继婶母 | 第30页 |
三、札儿忽赤官(断事官)制度 | 第30-31页 |
四、对僧侣的限制与特权 | 第31-32页 |
五、五刑制度 | 第32-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