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人体自然骨与骨修复材料 | 第15-46页 |
·骨修复材料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骨衍生材料 | 第16-17页 |
·生物陶瓷材料 | 第17页 |
·金属材料 | 第17-18页 |
·高分子材料 | 第18-19页 |
·复合材料 | 第19-21页 |
·HA/骨生长因子复合材料 | 第21页 |
·其它类型骨修复替代材料 | 第21-22页 |
·骨修复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纳米骨修复材料 | 第22页 |
·仿生骨修复材料 | 第22-23页 |
·骨的结构与成份 | 第23-31页 |
·骨的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骨的微观层状结构 | 第25-26页 |
·骨的成份 | 第26-30页 |
·骨的力学性能 | 第30-31页 |
·骨磷灰石和类骨磷灰石 | 第31-3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6页 |
第二章 人股骨磷灰石、脚掌骨磷灰石和手掌骨磷灰石的比较研究 | 第46-58页 |
·前言 | 第46-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样品制备 | 第47页 |
·样品测试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燃烧实验 | 第47-48页 |
·TEM观察 | 第48页 |
·XRD分析 | 第48-51页 |
·IR分析 | 第51-52页 |
·Na~+、K~+、Mg~(2+)等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三种不同部位人骨的组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第三章 人体自然皮质股骨与人工合成n-HA的比较研究 | 第58-68页 |
·前言 | 第58-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样品制备 | 第59页 |
·样品测试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TEM观察 | 第59-60页 |
·XRD分析 | 第60-63页 |
·FT-IR分析 | 第63页 |
·TG-DTA结果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去除有机质后人皮质股骨磷灰石与人工合成n-HA的比较 | 第68-81页 |
·前言 | 第68-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灼烧去除人皮质股骨中有机质 | 第69页 |
·有机溶剂脱蛋白去除人皮质股骨中有机质 | 第69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5页 |
·XRD结果 | 第70-71页 |
·FT-IR结果 | 第71-72页 |
·TG结果 | 第72-74页 |
·XPS分析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第五章 人皮质股骨与n-HA/PA66的比较研究 | 第81-96页 |
·前言 | 第81-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样品的准备 | 第82-83页 |
·样品的检测 | 第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91页 |
·SEM观察和样品的表面、断面粗糙度 | 第83-85页 |
·FB和n-HA/PA66复合材料粉末的TEM照片 | 第85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85-88页 |
·FT-IR分析 | 第88-90页 |
·TG结果 | 第90页 |
·两个样品中微量元素Na~+、K~+、Mg~(2+)含量的测定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第六章 去除有机质后人皮质股骨磷灰石与脱PA66后复合材料中磷灰石的比较 | 第96-108页 |
·前言 | 第96-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灼烧去除人皮质股骨和n-HA/PA66复合材料中的有机质 | 第97页 |
·有机溶剂脱蛋白和脱PA66去除人皮质股骨和n-HA/PA66中有机质 | 第97-98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5页 |
·XRD结果 | 第98-99页 |
·FT-IR结果 | 第99-101页 |
·TG结果 | 第101-103页 |
·XPS分析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人骨与不同比例n-HA/PA66体外生物活性及力学性能的比较研究 | 第108-123页 |
·前言 | 第108-10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1页 |
·复合材料粉末和样品的制备 | 第109页 |
·人皮质股骨样品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生物活性考察 | 第110页 |
·扫描电镜观察(SEM) | 第110页 |
·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TF-XRD) | 第110页 |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 | 第110页 |
·抗压强度测试 | 第110-111页 |
·结果 | 第111-116页 |
·扫描电镜结果 | 第111-114页 |
·薄膜X-射线衍射(TF-XRD) | 第114-115页 |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 | 第115页 |
·抗压强度测试 | 第115-116页 |
·讨论 | 第116-119页 |
·结论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第八章 本论文研究结论与今后工作展望 | 第123-126页 |
附录一:在读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