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波的狂欢化写作及其源流
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导言 | 第6-13页 |
第一章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解析 | 第13-29页 |
第一节 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狂欢化文学的产生 | 第13-16页 |
第二节 讽拟与怪诞──狂欢化文学的体裁特征 | 第16-20页 |
第三节 杂语与仪典──狂欢化文学的文化意蕴 | 第20-24页 |
第四节 颠覆与对话──狂欢化文学的精神价值 | 第24-29页 |
第二章 王小波小说的狂欢化要素与意蕴 | 第29-43页 |
第一节 语言的狂欢化:诙谐与粗俗 | 第29-33页 |
第二节 狂欢化形象群体:人物、广场与物质下部 | 第33-37页 |
第三节 狂欢化文体:多声部的结构与叙事 | 第37-43页 |
第三章 王小波写作的文化渊源与时代语境 | 第43-67页 |
第一节 私人根源:经历与个性 | 第43-49页 |
第二节 文革狂欢生活向文学的转换 | 第49-53页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精神的变动 | 第53-57页 |
第四节 自由主义的传达与论争 | 第57-61页 |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民间趣味的折射 | 第61-67页 |
第四章 王小波与巴赫金狂欢美学特征之比较 | 第67-74页 |
第一节 东邪西狂──表现风格的差异 | 第67-70页 |
第二节 悲喜异色──内蕴情感的差异 | 第70-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8-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