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化组元迁移性和新型固体钝化剂的研究
1 前言 | 第1-12页 |
1.1 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固体钝化剂的构思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2-19页 |
2.1 原材料的选取 | 第12-15页 |
2.1.1 钝化组分 | 第12页 |
2.1.2 其它材料 | 第12-13页 |
2.1.3 催化剂 | 第13-14页 |
2.1.4 污染金属化合物 | 第14页 |
2.1.5 评价实验原料油 | 第14-15页 |
2.2 实验方法及装置 | 第15-17页 |
2.2.1 实验室模拟镍钒中毒 | 第15页 |
2.2.2 小型固定床催化剂老化装置 | 第15-16页 |
2.2.3 小型流化床催化剂老化装置 | 第16页 |
2.2.4 小型固定流化床FCC评价装置 | 第16-17页 |
2.3 物化性能测定 | 第17-19页 |
2.3.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17-18页 |
2.3.2 金属含量分析 | 第18页 |
2.3.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9-50页 |
3.1 钝化组元的迁移性 | 第19-29页 |
3.1.1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3.1.2 钝化组元的迁移性 | 第20-23页 |
3.1.3 锑的固相迁移性 | 第23-27页 |
3.1.4 锑的气相迁移性 | 第27-29页 |
3.2 锑与污染金属的相互迁移性 | 第29-36页 |
3.2.1 载体上的锑向催化剂上镍迁移 | 第29-32页 |
3.2.2 载体上的锑与催化剂上钒的相互迁移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3.3 固体钝化剂的研制 | 第36-50页 |
3.3.1 高含量污染金属对催化剂的毒害 | 第36-41页 |
3.3.2 固体钝化组元的筛选 | 第41-46页 |
3.3.3 钝镍抗钒固体助剂载体的筛选 | 第46-47页 |
3.3.4 固体钝化剂与常规液体钝化剂的对比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4 机理讨论 | 第50-55页 |
4.1 钝化组元迁移机理 | 第50-53页 |
4.1.1 钝化组元氧化物的性质分析 | 第50页 |
4.1.2 锑的迁移机理 | 第50-53页 |
4.2 固体钝化剂固钒钝镍作用机理 | 第53-55页 |
5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