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次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第四节 关键字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日据前期一文化空白期(!895一!29)6 | 第17-43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日据时期概述 | 第20-27页 |
第三节 整体文化的停滞 | 第27页 |
第四节 图画教育之发端 | 第27-28页 |
第五节 台湾儒教结社与民间艺文活动 | 第28-32页 |
第六节 承续传统的水墨画 | 第32-43页 |
第三章 日据后期—日式文化期(1927-1945) | 第43-79页 |
第一节 新美术的殖入与图画教育之演进 | 第43-49页 |
第二节 台展的兴起与民间画会团体 | 第49-55页 |
第三节 台湾民间艺术与文人雅集 | 第55-59页 |
第四节 美术评论的萌芽 | 第59-63页 |
第五节 日据晚期政争影响下的台湾美术时局色彩 | 第63-65页 |
第六节 坚持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家 | 第65-79页 |
第四章 光复初期—文化改造期(1946-1965) | 第79-113页 |
第一节 「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中教育文化政策(1945) | 第84-87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文化统战宣示(1950起) | 第87-93页 |
第三节 官办美展的再兴 | 第93-96页 |
第四节 渡海来台文人对台湾水墨画的影响 | 第96-101页 |
第五节 艺术批评与正统国画之争 | 第101-105页 |
第六节 代表画家与其风格特徵 | 第105-113页 |
第五章 文化政策期(1966-1986) | 第113-141页 |
第一节 光复后其政经文化背景—文化宣示期(1966-1976) | 第113-118页 |
第二节 文化政策的进程 | 第118-121页 |
第三节 六○年代的「白色恐怖」和新思潮的引入 | 第121-123页 |
第四节 本土化运动发展期(1970-1987) | 第123-129页 |
第五节 美展与画廊 | 第129-130页 |
第六节 代表画家与其风格特徵 | 第130-141页 |
第六章 多元文化的时代(1987年以后) | 第141-183页 |
第一节 台湾多元文化的发端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经济导向下的艺术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创作者寻求历史定位的焦虑 | 第147-162页 |
第五节 美术馆时代的来临与官办美展的兴衰 | 第162-163页 |
第六节 台湾当代水墨类型分类 | 第163-168页 |
第七节 台湾当代水墨画家代表 | 第168-183页 |
第七章 水墨画的危机意识 | 第183-211页 |
第一节 政治经济的影响 | 第184-194页 |
第二节 文化教育的影响 | 第194-200页 |
第三节 全球化之下的影响 | 第200-211页 |
第八章 水墨画的未来与发展 | 第211-231页 |
第一节 反思台湾水墨画的发展 | 第211-215页 |
第二节 放眼台湾水墨画的开拓 | 第215-231页 |
附件 | 第231-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49页 |
致谢 | 第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