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山东民俗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文学的民俗学研究视角 | 第12-13页 |
一 文艺民俗学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二 区域民俗学与文学研究之关系 | 第13页 |
第二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7页 |
一 《聊斋志异》与民俗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二 《聊斋志异》与山东民俗之关系 | 第15-16页 |
三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作家游历采风与山东地方民俗的艺术化表现 | 第17-24页 |
第一节 “雅爱搜神”与《聊斋志异》素材来源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游历采风与山东地域风情撷趣 | 第18-24页 |
一 泉声湖影入聊斋 | 第18-21页 |
二 崂山之行与聊斋创作 | 第21-22页 |
三 登岱之行与泰山小说 | 第22-23页 |
四 聊斋况味与山东风情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聊斋花妖狐魅与山东民间信仰 | 第24-34页 |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与山东民间树妖花神崇拜 | 第24-29页 |
一 树木崇拜与聊斋树妖形象 | 第24-26页 |
二 花神崇拜与聊斋花神形象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聊斋狐故事与山东民间狐信仰 | 第29-32页 |
一 山东民间狐崇拜民俗 | 第30-31页 |
二 狐仙形象与民俗表现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民间花妖狐魅崇拜民俗与聊斋小说之关系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齐地的仙风道骨 | 第34-43页 |
第一节 求仙风俗与聊斋仙境 | 第34-37页 |
一 齐地的求仙风俗 | 第34-35页 |
二 聊斋仙境创设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八仙传说与《聊斋志异》刻画 | 第37-39页 |
一 山东民间的八仙信仰 | 第37-38页 |
二 《聊斋志异》中的吕祖形象与民俗表现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聊斋先生笔下的崂山与崂山道士 | 第39-43页 |
一 道教圣地—崂山 | 第39-40页 |
二 《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 | 第40-43页 |
第五章 《聊斋志异》与山东民间鬼信仰 | 第43-52页 |
第一节 东岳大帝与幽冥世界架构 | 第43-46页 |
一 山东民间的东岳大帝信仰 | 第43-44页 |
二 幽冥世界的主宰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城隍形象与民间信仰基础 | 第46-49页 |
一 山东民间的城隍信仰 | 第46-47页 |
二 《聊斋志异》中的城隍形象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幽冥世界架构与山东民间鬼信仰 | 第49-52页 |
第六章 《聊斋志异》中的山东民间俗神例说 | 第52-63页 |
第一节 碧霞元君信仰与蒲松龄的神道观 | 第52-56页 |
一 山东民间碧霞元君信仰 | 第52-54页 |
二 民间神灵的表现与蒲松龄的神道观 | 第54-56页 |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山东民间雹神信仰 | 第56-63页 |
一 雹神信仰源流初探 | 第56-60页 |
二 《聊斋志异》对雹神信仰的艺术化表现 | 第60-6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3-66页 |
一 《聊斋志异》与山东民俗之互动关系 | 第63页 |
二 山东民俗在《聊斋志异》创作中的作用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