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一) 海外学者研究 | 第9-13页 |
(二) 国内学者研究 | 第13-16页 |
三、理论假设、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政府行为与社会抗争过程机制分析 | 第18-30页 |
一、城市重大工程中的政府行为 | 第18-20页 |
(一) 征求意见 | 第18-19页 |
(二) 公共决策 | 第19-20页 |
(三) 施工建设 | 第20页 |
(四) 运营管理 | 第20页 |
二、社会抗争过程分析 | 第20-26页 |
(一) 动员过程与机制 | 第21-23页 |
(二) 认同过程与机制 | 第23-24页 |
(三) 抗争过程与机制 | 第24-25页 |
(四) 抗争转移过程与机制 | 第25-26页 |
三、政府行为与社会抗争的动态分析框架 | 第26-30页 |
(一) 社会抗争引发机制 | 第27-28页 |
(二) 社会抗争扩大机制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及引发的社会抗争 | 第30-44页 |
一、上海重大工程决策模式 | 第30-31页 |
二、上海近五年重大工程建设情况 | 第31-32页 |
三、规范城市重大工程的制度规则 | 第32-34页 |
四、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社会抗争事件 | 第34-37页 |
五、重大工程引发的社会抗争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一) 从民众角度分析 | 第38-39页 |
(二) 从政府角度分析 | 第39-41页 |
六、重大工程引发的社会抗争特点分析 | 第41-44页 |
(一) 抗争事件社区化 | 第41-42页 |
(二) 抗争事件网络化 | 第42页 |
(三) "集体散步"凸显"非暴力不合作"特征 | 第42-43页 |
(四) 抗争事件组织化、专业化、国际化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社会抗争强度分析:利益与有效的互动 | 第44-58页 |
一、利益受损程度与抗争强度成正比关系 | 第44-45页 |
二、沪杭磁悬浮机场联络线的互动 | 第45-51页 |
(一) 政府决策过程回顾 | 第45-46页 |
(二) 政府与民众的三次互动 | 第46-51页 |
三、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互动 | 第51-56页 |
(一) 政府决策过程回顾 | 第51-53页 |
(二) 建设运营情况 | 第53页 |
(三) 建设和运营阶段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 第53-56页 |
四、案例分析的结论:无效的互动 | 第56-58页 |
(一) 互动的时机存在问题 | 第56页 |
(二) 互动的方式存在问题 | 第56-57页 |
(三) 互动的层级存在问题 | 第57页 |
(四) 互动的角色存在问题 | 第57页 |
(五) 互动的目的存在问题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重大工程引发社会抗争事件的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一、维护民众利益以避免社会抗争事件的发生 | 第58-60页 |
(一) 公共决策前充分征求民众意见 | 第58-59页 |
(二) 在公共决策中,对居民利益受损情况要进行科学评估,合理赔偿 | 第59页 |
(三) 在建设和运营阶段要与民众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沟通 | 第59页 |
(四) 创建独立司法体制,引导民众依法维权 | 第59-60页 |
二、与民众进行有效的互动以避免社会抗争的扩大 | 第60-62页 |
(一) 在认同阶段重视网络互动 | 第60页 |
(二) 在动员阶段重视骨干互动 | 第60-61页 |
(三) 在抗争初期积极对话避免暴力 | 第61页 |
(四) 抗争中后期要积极落实相关承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社会抗争事件对民主的推动作用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