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方研究院合作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页 |
·政策法规、研究报告等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文献的述评 | 第12页 |
第三节 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基本概念及现状 | 第12-19页 |
·国际上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演变 | 第12-13页 |
·国内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演变 | 第13-15页 |
·国内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文章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高校—地方研究院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合作机制 | 第21-32页 |
第一节 高校—地方研究院的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21-23页 |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三重螺旋理论(TH,Triple Helix)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第二节 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合作机制 | 第26-32页 |
·动力机制 | 第27-28页 |
·利益分配机制 | 第28-30页 |
·法制约束机制 | 第30页 |
·管理机制 | 第30页 |
·保障机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高校—地方研究院案例分析 | 第32-43页 |
第一节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功能定位 | 第32-33页 |
·苏州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2页 |
·功能定位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运行机制 | 第33-36页 |
·决策管理机制 | 第34-35页 |
·人才培养机制 | 第35页 |
·政产学研机制 | 第35页 |
·科技孵化机制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6-41页 |
·政府——看不见的手 | 第36-38页 |
·校本部的母体地位 | 第38-39页 |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的主体地位 | 第39-41页 |
第四节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的运营现状 | 第41-43页 |
·建立初期(2005年—2009年) | 第41页 |
·正式运营(2009年—至今)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高校—地方研究院模式的国际经验分析 | 第43-52页 |
第一节 美国模式——以斯坦福大学"硅谷"为例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日本模式——以筑波大学科技城为例 | 第45-48页 |
第三节 英国模式——以沃里克创业型大学为例 | 第48-50页 |
第四节 案例中的共同点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高校—地方研究院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 第52-57页 |
第一节 高校—地方研究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促进高校—地方研究院发展的相关建议 | 第53-57页 |
·政府角度 | 第53-55页 |
·高校角度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