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之适时审判--以两岸行政诉讼制度为研究中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选题之动机、目的及意义 | 第12-16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12-14页 |
二、问题陈述 | 第14-15页 |
三、题目选定 | 第15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途径、方法与结构说明 | 第16-25页 |
一、文献探讨 | 第16-17页 |
二、研究途径 | 第17页 |
三、研究架构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及其限制 | 第18-21页 |
五、结构说明 | 第21-25页 |
本论 | 第25-131页 |
第一章 适时审判为诉讼基本权 | 第25-39页 |
第一节 适时审判之法源依据 | 第25-33页 |
一、行政诉讼制度之滥觞与嬗变 | 第25-30页 |
二、适时审判始能保障诉权并兼顾公益 | 第30-32页 |
三、适时审判之法源依据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审判延宕之症结 | 第33-37页 |
一、行政诉讼延宕之趋势 | 第33-35页 |
二、衡量审判迟延之标准 | 第35-36页 |
三、改善迟延之努力方向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审判机关设立之考虑 | 第39-58页 |
第一节 审判权之归属 | 第39-48页 |
一、公法与私法框架之局限性 | 第39-42页 |
二、民事与行政诉讼分隶之困境 | 第42-46页 |
三、专业法院之设置 | 第46-48页 |
第二节 管辖权之划分 | 第48-56页 |
一、方便使用为管辖权划分之原则 | 第48-50页 |
二、现行管辖规定之检讨 | 第50-53页 |
三、解决实践上难题之对策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审判程序上之规范 | 第58-81页 |
第一节 程序规范合理化 | 第58-69页 |
一、程序制度保障 | 第58-61页 |
二、当事人处分与限制 | 第61-64页 |
三、委托代理之规范 | 第64-66页 |
四、诉讼参加之必要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和、调解与其规范 | 第69-80页 |
一、和、调解之性质 | 第69-73页 |
二、和解之需要性 | 第73-77页 |
三、诉讼和解之规范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审判实践上之操作 | 第81-102页 |
第一节 诉讼原则 | 第81-92页 |
一、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 第81-84页 |
二、法院阐明义务 | 第84-89页 |
三、时间基准 | 第89-92页 |
第二节 举证责任 | 第92-101页 |
一、当事人协力义务 | 第92-95页 |
二、推估计算 | 第95-97页 |
三、举证责任分配 | 第97-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审判情势上之变通 | 第102-119页 |
第一节 情势变更原则 | 第102-109页 |
一、法原则之滥觞 | 第102-105页 |
二、行政实践上之需要 | 第105-107页 |
三、法律宜明文规范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情况判决 | 第109-118页 |
一、制度之渊源 | 第109-111页 |
二、制度之移植 | 第111-114页 |
三、现制之检讨 | 第114-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审判救济与防止滥诉 | 第119-131页 |
第一节 审判救济制度 | 第119-125页 |
一、审级制度之省思 | 第119-122页 |
二、再审与重新审理之必要限制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防止滥诉 | 第125-130页 |
一、限制上诉之检讨 | 第125-128页 |
二、裁判费与滥诉罚 | 第128-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结论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及相关书目 | 第134-146页 |
后记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