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侵占罪的行为要件及其与其它客观要件之间的关系 | 第9-27页 |
第一节 侵占罪的行为要件 | 第9-14页 |
一、非法占为已有 | 第9-10页 |
二、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 | 第10-12页 |
三、非法占为已有和拒不退还与拒不交出的关系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持有之于侵占行为的关系 | 第14-18页 |
一、持有的依据或事实 | 第14-15页 |
二、持有性质 | 第15-18页 |
第三节 侵占行为对象 | 第18-25页 |
一、侵占标的 | 第18-20页 |
二、侵占范围 | 第20-25页 |
第四节 侵占罪的主要情节要件 | 第25-27页 |
一、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数额为侵占罪的数额 | 第25页 |
二、数额较大为侵占罪的必要条件 | 第25-26页 |
三、犯罪数额为犯罪构成要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认定 | 第27-35页 |
第一节 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表示方式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表达对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时间标准 | 第29-33页 |
一、理论界不同观点 | 第29-32页 |
二、以是否需要侦查限定时间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内容认定 | 第33页 |
第五节 侵占罪的诉讼形式 | 第33-35页 |
一、侵占罪“告诉才处理”的含义 | 第33-34页 |
二、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意义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侵占罪的立法完善 | 第35-41页 |
第一节 从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对象看罪种划分和罪名体系重构 | 第35-36页 |
一、罪种划分不够科学 | 第35-36页 |
二、重构侵占犯罪罪名体系 | 第36页 |
第二节 从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上看法定刑设置及完善 | 第36-37页 |
一、法定刑设置不合理 | 第36-37页 |
二、重设侵占犯罪的法定刑 | 第37页 |
第三节 从侵占罪告诉制度应增加例外规定 | 第37-38页 |
一、告诉制度的欠缺 | 第37-38页 |
二、增加告诉制度的例外规定 | 第38页 |
第四节 明确拒不退还拒不交出认定标准 | 第38-39页 |
一、保留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条款 | 第38-39页 |
二、明确相关认定标准 | 第39页 |
第五节 清晰侵占对象 | 第39-41页 |
一、以“先行占有”替代“代为保管” | 第39-40页 |
二、扩大他人占有物范围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