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第一节 赤潮的概述第12-17页
   ·赤潮的危害第12-13页
   ·我国历年赤潮发生状况第13-15页
   ·棕囊藻赤潮第15-17页
 第二节 赤潮防治的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7-23页
   ·物理法第18页
   ·化学法第18-19页
   ·生物法第19-23页
 第三节 溶藻细菌研究概况第23-25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第25-27页
第二章 溶藻细菌的筛选及溶藻过程中细菌和藻的形态变化第27-52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9-34页
   ·实验材料第29-31页
   ·实验方法第31-33页
   ·图的制作及数据的统计分析第33-34页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第34-50页
   ·细菌的生长曲线第34-35页
   ·溶藻细菌的初步鉴定第35-36页
   ·原子力显微镜对溶藻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第36-39页
   ·细菌对藻细胞的溶藻作用第39-45页
   ·溶藻细菌色素分析第45-46页
   ·溶藻细菌的荧光分析第46-50页
 第三节 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盐度、光照、藻密度对细菌溶藻作用的影响第52-73页
 第一节 实验方法第52-53页
   ·实验方法第52-53页
   ·溶藻率的计算第53页
 第二节 盐度对细菌溶藻作用的影响第53-56页
 第三节 光照对细菌溶藻作用的影响第56-62页
 第四节 藻密度对细菌溶藻作用的影响第62-72页
   ·溶藻细菌对生长初期棕囊藻的作用第63-67页
   ·溶藻细菌对指数生长期棕囊藻的作用第67-71页
   ·对比分析第71-72页
 第五节 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细菌溶藻过程中藻的生理特性分析第73-97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5-76页
   ·细菌溶藻过程的荧光分析研究第75页
   ·细菌溶藻过程的藻细胞膜完整性检测第75-76页
   ·细菌溶藻过程的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研究第76页
 第二节 细菌溶藻作用的荧光分析研究第76-82页
 第三节 细菌溶藻过程的藻细胞生理学特征第82-95页
 第四节 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藻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机理第97-118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97-99页
   ·实验仪器第97-98页
   ·实验试剂和方法第98-99页
 第二节 PI染色检测细菌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作用机理第99-112页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简单原理第99-100页
   ·PI染色第100页
   ·凋亡藻细胞的形态分析第100-104页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藻细胞碎片的三维结构的观察第104-110页
   ·溶藻细菌诱导藻细胞快速凋亡模型第110-112页
 第三节 PI/AO双染色检测细菌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作用机理第112-116页
   ·PI/AO双重染色第112-113页
   ·凋亡细胞的核物质的不对称分裂第113-116页
 第四节 小结第116-118页
第六章 溶藻细菌在水体中的归趋第118-127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19-120页
   ·实验材料第119页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119-120页
   ·胞外酶活性计算第120页
 第二节 细菌溶藻过程胞外酶活性变化研究第120-124页
 第三节 溶藻细菌在水体中的归趋探讨第124-126页
 第四节 小结第126-127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27-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4页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兰州百合多糖的制备、理化性质测定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下一篇:分布式异构贝叶斯网络模型及其移动商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