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大学校园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概念释义与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 ·教学中心区 | 第15页 |
| ·建筑群体 | 第15页 |
|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第2章 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布局分析 | 第18-35页 |
| ·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概述 | 第18-21页 |
| ·中心区区位模式 | 第18-19页 |
| ·使用者行为特点 | 第19-20页 |
| ·现存问题 | 第20-21页 |
| ·影响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布局的主要因素 | 第21-26页 |
| ·自然气候及地理条件 | 第21-22页 |
| ·在城市中的区位 | 第22-23页 |
| ·学校规模及类型 | 第23-25页 |
| ·人文因素 | 第25-26页 |
| ·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基本布局形态 | 第26-31页 |
| ·核心型 | 第27-28页 |
| ·动线型 | 第28-29页 |
| ·模数型 | 第29页 |
| ·分子型 | 第29-30页 |
| ·复合型 | 第30-31页 |
| ·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布局发展趋向 | 第31-33页 |
| ·布局结构由松散向集群转化 | 第31-32页 |
| ·功能组织由单一向复合转化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3章 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宏观建构策略 | 第35-51页 |
| ·统筹组织、动态规划 | 第35-39页 |
| ·功能体系统筹组织 | 第35-37页 |
| ·布局形态动态规划 | 第37-39页 |
| ·实虚并重、整体架构 | 第39-43页 |
| ·图与底的强调与适度 | 第39-42页 |
| ·实体与空间整体架构 | 第42-43页 |
| ·规模适度、统一协调 | 第43-47页 |
| ·群体规模合理调控 | 第44-45页 |
| ·群体关系统一协调 | 第45-47页 |
| ·契合基地、和谐共生 | 第47-50页 |
| ·中心区建筑布局与基地相契合 | 第47-49页 |
| ·群体形态与自然景观相共生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设计方法 | 第51-72页 |
| ·建筑群体功能布局的组织 | 第51-54页 |
| ·中心区建筑群体的功能组织 | 第51-52页 |
| ·中心区群体布局的合理选型 | 第52-53页 |
| ·交通体系的构建 | 第53-54页 |
| ·中心区建筑群体形态的塑造 | 第54-61页 |
| ·轴线秩序的外显与隐喻 | 第54-56页 |
| ·群体形态的统一与变化 | 第56-58页 |
| ·中心区域的主从处理 | 第58-59页 |
| ·母题的运用 | 第59-61页 |
| ·中心区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 | 第61-69页 |
| ·中心区空间构成 | 第61-63页 |
| ·空间层次的组织 | 第63-65页 |
| ·尺度与界面的处理 | 第65-68页 |
| ·临界空间的表达 | 第68-69页 |
| ·设计实践与理论应用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