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皮蝇形态学 | 第9-15页 |
| ·狂蝇科 | 第9-10页 |
| ·皮蝇亚科 | 第10-11页 |
| ·皮蝇属 | 第11-13页 |
| ·Pavlovskiata属 | 第13页 |
| ·Pallasiomyia属 | 第13-14页 |
| ·Przhevalskiana属 | 第14-15页 |
| ·皮蝇的分子分类 | 第15-16页 |
| ·昆虫分子进化研究 | 第16-19页 |
| ·线粒体DNA | 第16-17页 |
| ·rRNA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藏羚羊皮蝇的发现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中国三种皮蝇与藏羚羊皮蝇三期幼虫形态学观察 | 第20-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 ·虫种的保存 | 第20页 |
| ·观察前虫种处理 | 第20页 |
| ·观察结果 | 第20-31页 |
| ·牛皮蝇三期幼虫形态学观察 | 第20-23页 |
| 牛皮蝇三期幼虫伪头 | 第20-21页 |
| 牛皮蝇三期幼虫体节刺 | 第21-22页 |
| 牛皮蝇第十腹节腹面上的刺 | 第22页 |
| 牛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 | 第22-23页 |
| ·纹皮蝇三期幼虫形态学观察 | 第23-25页 |
| 纹皮蝇三期幼虫伪头 | 第23页 |
| 纹皮蝇三期幼虫体节刺 | 第23-24页 |
| 纹皮蝇第十腹节腹面上的刺 | 第24-25页 |
| 纹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 | 第25页 |
| ·中华皮蝇三期幼虫形态学观察 | 第25-28页 |
| 中华皮蝇三期幼虫伪头 | 第25-26页 |
| 中华皮蝇三期幼虫体节刺 | 第26-27页 |
| 中华皮蝇第十腹节腹面上的刺 | 第27页 |
| 中华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 | 第27-28页 |
| ·藏羚羊皮蝇二期幼虫三期幼虫形态学 | 第28-30页 |
| 藏羚羊皮蝇二期幼虫的伪头 | 第28页 |
| 藏羚羊皮蝇二期幼虫的体节刺 | 第28-29页 |
| 藏羚羊皮蝇二期幼虫的气门板 | 第29-30页 |
| ·藏羚羊皮蝇三期幼虫形态学 | 第30-31页 |
| 藏羚羊皮蝇三期幼虫的伪头 | 第30页 |
| 藏羚羊皮蝇三期幼虫的体节刺 | 第30-31页 |
| 藏羚羊皮蝇三期幼虫的气门板 | 第31页 |
| ·藏羚羊皮蝇与其他皮蝇的形态学比较 | 第31-38页 |
| ·藏羚羊皮蝇与其他皮蝇的宿主,分布,比较 | 第31-33页 |
| ·藏羚羊皮蝇与其他皮蝇二期幼虫伪头的比较 | 第33页 |
| ·藏羚羊皮蝇与其他皮蝇三期幼虫伪头的比较 | 第33-35页 |
| ·藏羚羊皮蝇与其他皮蝇三期幼虫第十腹节腹面刺的比较 | 第35-36页 |
| ·藏羚羊皮蝇与其他皮蝇三期幼虫气门板的比较 | 第36-37页 |
| ·藏羚羊皮蝇与P.antilopum的比较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藏羚羊皮蝇COI,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 第40-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 ·虫种保存及处理 | 第40页 |
| ·引物 | 第40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40页 |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40-41页 |
| ·主要工具酶和试剂盒 | 第41页 |
| ·主要仪器与用具 | 第41-42页 |
| ·皮蝇总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 ·PCR扩增与产物回收 | 第43-44页 |
| ·PCR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 第44页 |
| ·阳性克隆鉴定 | 第44-45页 |
| ·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45页 |
| ·结果 | 第45-57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45-46页 |
| ·菌液PCR鉴定结果 | 第46-48页 |
| ·序列登陆 | 第48页 |
| ·COI基因多序列比对与同源性分析 | 第48-52页 |
| ·基于COI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2-53页 |
| ·16S rRNA多序列比对与同源性分析 | 第53-56页 |
| ·基于16S RN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6-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全文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