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12-36页 |
·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 第12-15页 |
·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5-19页 |
·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 第23-2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本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6-36页 |
·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36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6-45页 |
·资料及来源 | 第36-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45页 |
·高温日数和热浪过程 | 第38页 |
·高温的相对变率 | 第38-39页 |
·高温增加趋势系数 | 第39页 |
·百分位数 | 第39-40页 |
·热岛强度指数(UHI)的计算 | 第40页 |
·热指数 | 第40页 |
·不适指数 | 第40-41页 |
·天气气候分类(SSC分类) | 第41-42页 |
·人体与环境热平衡模型 | 第42-43页 |
·城市边界层模型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我国主要省会城市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 | 第45-58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50年来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 | 第46-51页 |
·年平均高温日数和热浪过程的空间分布 | 第46-50页 |
·年高温日数的相对变率 | 第50页 |
·年高温日数时间演变特征 | 第50-51页 |
·高温出现频率的季节内分布特征 | 第51-56页 |
·高温的季节分布特征 | 第51-55页 |
·高温形成的天气成因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夏季城市热岛演变特征及其健康影响 | 第58-74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分析 | 第60-66页 |
·高温日的空间分布及其一致性 | 第60-62页 |
·城区、近郊、远郊增温趋势 | 第62-64页 |
·热岛强度指数的年月变化特征 | 第64-65页 |
·夏季热岛强度指数日变化 | 第65-66页 |
·城市热岛与超额死亡分布 | 第66-71页 |
·超额死亡地区分布 | 第66-67页 |
·超额死亡率与热岛强度指数 | 第67-68页 |
·超额死亡率与高温范围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人体热量平衡模型与体感温度 | 第74-92页 |
·引言 | 第74页 |
·人体与热环境 | 第74-78页 |
·人体代谢产热 | 第76页 |
·对流热交换 | 第76页 |
·辐射热交换 | 第76页 |
·人体蒸发热损失 | 第76-78页 |
·外围血管舒缩过程 | 第78页 |
·颤栗产热 | 第78页 |
·热量平衡方程 | 第78页 |
·热量平衡模型及舒适度指标 | 第78-83页 |
·Fanger的舒适方程与PMV值 | 第78-79页 |
·MEMI模型与PET | 第79-80页 |
·平均辐射温度计算 | 第80-82页 |
·舒适状况分级 | 第82-83页 |
·上海夏季热舒适状况 | 第83-86页 |
·热舒适状况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83-84页 |
·热舒适状况的月变化特征 | 第84-85页 |
·热舒适状况的日变化特征 | 第85-86页 |
·体感温度与超额死亡率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六章 城市热岛及体感温度的数值模拟 | 第92-111页 |
·引言 | 第92-94页 |
·城市边界层模式介绍 | 第94-98页 |
·地表类型反演 | 第98-101页 |
·数值模拟 | 第101-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11页 |
第七章 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11-129页 |
·引言 | 第111-112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12-113页 |
·资料 | 第112页 |
·方法 | 第112-113页 |
·热浪过程超额死亡率的变化 | 第113-117页 |
·热浪死亡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 | 第117-119页 |
·高温热浪期间死因的分布特征 | 第119-121页 |
·热浪期间死因序位的变化 | 第119-120页 |
·热浪期间死因别超额死亡率和超额死亡数的变化 | 第120-121页 |
·两次超强热浪过程的比较 | 第121-125页 |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125-129页 |
·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讨论 | 第126-129页 |
第八章 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及其适用性 | 第129-150页 |
·引言 | 第12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29-132页 |
·超额死亡数的计算 | 第129-130页 |
·热浪等级划分 | 第130-131页 |
·适用性评价方法 | 第131-132页 |
·几种热指标及其热浪健康效应评价 | 第132-137页 |
·最高温度 | 第132-133页 |
·热指数 | 第133-134页 |
·不适指数 | 第134-135页 |
·几种热指标的比较 | 第135-137页 |
·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137-148页 |
·基于最高温度的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ReTmax) | 第137-141页 |
·基于体感温度的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RePET) | 第141-142页 |
·基于SSC天气分类热浪与健康预警方法(SSC) | 第142-145页 |
·高温热浪预警方法总体评价 | 第145-148页 |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148-150页 |
·结论 | 第148页 |
·讨论 | 第148-15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6页 |
·主要结论 | 第150-15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55-156页 |
附录 | 第156-168页 |
个人简介 | 第156-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附图 | 第162-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