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 | 第9-11页 |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页 |
·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 | 第11-16页 |
·自发突变 | 第11页 |
·理化诱变 | 第11-12页 |
·插入突变 | 第12-16页 |
·T-DNA 构建插入突变体库 | 第12-14页 |
·逆转录转座子标签 | 第14-16页 |
·转座子标签 | 第16页 |
·Ac/Ds 转座系统的研究 | 第16-22页 |
·Ac/Ds 结构 | 第19页 |
·Ac/Ds 的转座机制 | 第19-20页 |
·Ac/Ds 转座系统的改进 | 第20-22页 |
·影响Ac/Ds 转座子跳跃的因素 | 第22页 |
·分离转座子插入旁邻序列的方法 | 第22-25页 |
·Ac/Ds 转座元件活性的恢复 | 第25-27页 |
·水稻组织培养概述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水稻Ac/Ds 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 第29-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2页 |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9-30页 |
·不同灭菌处理时间的筛选 | 第29页 |
·不同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第29页 |
·不同浓度2,4-D、6-BA 和NAA 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筛选 | 第29-30页 |
·水稻愈伤组织的增殖 | 第30页 |
·不同浓度2,4-D、 NAA、6-BA 对水稻愈伤组织增殖的筛选 | 第30页 |
·甘露醇对水稻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30页 |
·水稻愈伤组织的再分化 | 第30-32页 |
·分化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浓度的筛选 | 第30-31页 |
·干燥处理水稻愈伤组织 | 第31页 |
·不同浓度的琼脂处理水稻愈伤组织 | 第31页 |
·再分化培养方法的优化 | 第31-32页 |
·小苗生根培养及炼苗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2-35页 |
·不同灭菌处理时间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培养基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浓度 2,4-D、6-BA 和 NAA 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3-35页 |
·水稻愈伤组织的增殖 | 第35-37页 |
·不同浓度2,4-D 、NAA、6-BA 对水稻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35-36页 |
·甘露醇对水稻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水稻愈伤组织的再分化 | 第37-42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37-41页 |
·6-BA 对水稻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NAA 对水稻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iP 对水稻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浓度 Na_2SiO_3 预分化对水稻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干燥处理对水稻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浓度的琼脂对水稻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分化方法对水稻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42页 |
·小苗生根培养及炼苗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水稻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Ac/Ds 检测及Ds 的插入分析 | 第48-65页 |
·材料 | 第48-55页 |
·方法 | 第48-55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8-51页 |
·脲法 | 第48-49页 |
·经典的CTAB 法 | 第49-50页 |
·改进的CTAB 法 | 第50页 |
·简易法 | 第50-51页 |
·SDS 法 | 第51页 |
·Ac/Ds 插入的PCR 鉴定 | 第51-52页 |
·Ds 侧翼片段的TAIL-PCR 扩增 | 第52-55页 |
·Ds 插入位点及其被插入DNA 序列结构的模拟分析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五种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5页 |
·PCR 分析Ac/Ds 在水稻基因组上的插入 | 第55-58页 |
·Ds 侧翼序列 | 第58-59页 |
·Ds 插入位点及其被插入DNA 序列结构的模拟分析结果 | 第59-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总结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0页 |
缩略词表 | 第80-82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详细摘要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