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MIMO技术简介 | 第10-11页 |
·MIMO技术 | 第10页 |
·MIMO技术的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MIMO的优点 | 第11页 |
·当前无线MIMO技术的研究 | 第11-13页 |
·MIMO技术已取得的进展 | 第11-12页 |
·MIMO技术还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MIMO及其相关技术概述 | 第15-30页 |
·无线衰落信道 | 第15-17页 |
·传输衰落 | 第15页 |
·角度扩展——空间选择性衰落 | 第15-16页 |
·Rayleigh、Rice和Nakagami衰落 | 第16-17页 |
·分集技术 | 第17-22页 |
·分集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合并准则 | 第19-21页 |
·中断概率 | 第21页 |
·相关性对分集增益的影响 | 第21-22页 |
·MIMO的信道模型 | 第22-23页 |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 第23-30页 |
·香农信道容量公式 | 第23-24页 |
·SISO信道容量 | 第24页 |
·MISO信道容量 | 第24-26页 |
·SIMO信道容量 | 第26-27页 |
·MIMO信道容量 | 第27-28页 |
·MIMO系统信道的极限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多种角能量分布下的空间相关性 | 第30-37页 |
·空间相关函数 | 第30-31页 |
·不同的角能量分布相关模型 | 第31-33页 |
·高斯分布 | 第31-33页 |
·均匀分布 | 第33页 |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本章结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MIMO信道的一种相关矩阵模型 | 第37-50页 |
·对信道模型的描述 | 第37-40页 |
·模型描述 | 第37-38页 |
·参数信道模型 | 第38-39页 |
·非参数信道模型 | 第39-40页 |
·空间相关矩阵的理想模型 | 第40-43页 |
·均匀线性阵列(ULA) | 第40-42页 |
·均匀圆形阵列(UCA) | 第42-43页 |
·不同MIMO信道模型的性能比较 | 第43-49页 |
·性能衡量 | 第43-44页 |
·PM与ENPM的性能比较 | 第44-47页 |
·ANPM与PM性能比较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空间相关性对MMIO-OC自适应天线阵的影响 | 第50-62页 |
·自适应阵列天线与MIMO系统 | 第50-51页 |
·MIMO-OC系统的模型 | 第51-52页 |
·空间相关性对MIMO-OC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2-58页 |
·高斯随机矩阵的二次形分布函数 | 第52-54页 |
·最大输出信噪比的分布函数与中断率 | 第54-58页 |
·数值仿真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4页 |
·全文总结 | 第62页 |
·下一步工作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