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业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技术创新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 第19-2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技术创新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21-27页 |
|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 ·技术创新意识不强 | 第21页 |
|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 第21-22页 |
| ·技术创新人才缺失 | 第22-23页 |
| ·技术创新产出水平不高 | 第23-24页 |
| ·技术创新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24-27页 |
| ·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 | 第24-25页 |
| ·引导员工的创新偏好 | 第25页 |
| ·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 | 第25页 |
| ·形成创新型企业文化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技术创新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5页 |
| ·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27-28页 |
| ·客观性原则 | 第27页 |
| ·相关性原则 | 第27页 |
| ·适应性原则 | 第27页 |
| ·预测性原则 | 第27页 |
| ·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7-28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8页 |
| ·技术创新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33页 |
| ·构建技术创新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 第28-29页 |
| ·财务层面 | 第29页 |
| ·客户层面 | 第29-30页 |
| ·技术创新层面 | 第30-32页 |
| ·内部业务流程层面 | 第32页 |
| ·学习与成长层面 | 第32-33页 |
| ·技术创新层面与其他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33-35页 |
| ·技术创新层面与内部业务流程层面的关系 | 第33页 |
| ·技术创新层面与财务层面之间的关系 | 第33页 |
| ·技术创新层面与顾客层面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 ·技术创新层面与学习与成长层面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 第35-43页 |
| ·多属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35-36页 |
| ·多属性评价的层次结构 | 第35页 |
| ·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值 | 第35-36页 |
| ·指标的相对权重 | 第36-38页 |
| ·判断矩阵 | 第36-37页 |
| ·相对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 第37页 |
| ·指标的综合权重 | 第37-38页 |
| ·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38-39页 |
| ·基于证据理论的定性指标计量方法 | 第39-43页 |
| ·证据理论 | 第39-41页 |
| ·识别框架的确定 | 第41页 |
| ·证据的基本可信度分配 | 第41-42页 |
| ·定性指标评价值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案例模型 | 第43-55页 |
| ·A公司的背景资料 | 第43页 |
| ·A公司技术创新导向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7页 |
| ·A公司财务层面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 ·A公司客户层面指标体系 | 第44页 |
| ·A公司技术创新层面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 ·A公司内部业务流程层面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 ·A公司学习与成长层面指标体系 | 第46-47页 |
| ·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 第47-49页 |
| ·判断矩阵 | 第47-48页 |
| ·各指标的合成权重 | 第48-49页 |
| ·A公司业绩评价分值 | 第49-55页 |
| ·定量指标的评价值 | 第49-50页 |
| ·基于证据理论的定性指标评价值 | 第50-52页 |
| ·A公司业绩评价分值 | 第52-53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