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资源型乡镇生态安全评估及生态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引言第10-12页
1 绪论第12-28页
   ·概念辨析第12-15页
     ·资源型乡镇的界定第12-14页
     ·生态化发展的内涵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5-22页
     ·资源型乡镇相关问题的研究与进展第15-19页
     ·国内外生态安全与评估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选题依据第22-25页
     ·国际国内背景第22-24页
     ·现实需要第24-2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第25-26页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5页
     ·研究的意义第25-26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主要的研究方法第26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资源型乡镇生态安全评估的理论探讨第28-46页
   ·资源型乡镇类型划分第28-29页
   ·资源型乡镇的生态安全问题第29-33页
     ·资源开发的综合效应第29-30页
     ·生态安全存在问题的辨识第30-31页
     ·生态安全问题的致因第31-33页
   ·资源型乡镇生态安全评估的方法选择第33-43页
     ·对现有方法的评述与选择第33-34页
     ·生态足迹分析法及其改进第34-38页
     ·景观生态学分析法第38-43页
   ·本章小结第43-46页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及预处理第46-56页
   ·研究区概况第46-51页
     ·自然概况第46-48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48-50页
     ·生态安全演变影响因素识别第50-51页
   ·数据信息提取第51-53页
     ·资料与数据来源第51-52页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第52-53页
   ·景观分类及结果第53-55页
     ·景观分类原则和步骤第53页
     ·大冶镇景观分类的系统第53-54页
     ·大冶镇不同时相景观分类结果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基于景观空间格局的大冶镇生态安全分析第56-70页
   ·研究方法第56页
   ·景观类型的变化与分析第56-63页
     ·景观要素的转移矩阵第56-58页
     ·景观类型变化的总体特征第58-60页
     ·景观要素的转移特征及分析第60-63页
   ·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特征第63-65页
   ·大冶镇生态安全的动态评估第65-67页
     ·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的计算及分析第65-66页
     ·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的驱动因素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70页
5 大冶镇的生态足迹及动态分析第70-96页
   ·计算因子及取值说明第70-72页
   ·历年生态足迹的计算及分析第72-79页
     ·计算方法——以2005年为例第72-74页
     ·1988-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第74-78页
     ·1988-2005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第78-79页
   ·资源型产业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第79-88页
     ·采煤业生态足迹的计算与生态影响分析第80-85页
     ·电力工业生态足迹的计算与生态影响分析第85-88页
   ·大冶镇生态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估第88-92页
     ·生态盈亏的变化第88-89页
     ·生态压力指数的变化分析第89-90页
     ·基于经济规模与结构的生态安全评估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6页
6 资源型乡镇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构建第96-108页
   ·生态化发展是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第96-98页
     ·生态化发展是生态安全的内在要求第96-97页
     ·生态化发展是实现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第97-98页
   ·资源型乡镇生态化发展总体框架第98-100页
     ·生态化发展的原则第98-99页
     ·生态化发展的总体布局第99-100页
   ·大冶镇生态化发展的空间布局与模式选择第100-103页
     ·大冶镇生态功能分区第100-101页
     ·生态化发展模式类型第101-103页
   ·大冶镇生态化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第103-105页
     ·制定严谨科学的生态规划第103-104页
     ·配套的制度与政策第104-105页
   ·发展模式的生态效应分析第105-106页
   ·小结第106-108页
7 结论第108-112页
   ·主要结论第108-109页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第109-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个人简介第118-119页
导师简介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部分国家队女子田赛运动员冬训期间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SID模型的电信运营企业客户信息共享问题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