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引言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2.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概述 | 第17-31页 |
| ·行政问责制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18页 |
| ·引咎辞职 | 第17页 |
| ·上问下责 | 第17-18页 |
| ·责任追究制度 | 第18页 |
|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 | 第18-25页 |
| ·行政问责制的源流考察 | 第18-20页 |
| ·行政问责制的要素分析 | 第20-22页 |
|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审读 | 第22-25页 |
| ·构建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石 | 第25-31页 |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5-27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8页 |
| ·权责统一理论 | 第28-29页 |
| ·制度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理论 | 第29-31页 |
| 3. 国外和香港地区行政问责制的启示 | 第31-42页 |
| ·西方国家的行政问责制 | 第31-33页 |
| ·美国的问责制 | 第31-32页 |
| ·英国的问责制 | 第32-33页 |
| ·香港的高官问责制 | 第33-38页 |
| ·香港推行高官问责制的背景 | 第34-36页 |
| ·香港高官问责制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 ·香港高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 ·启示意义 | 第38-42页 |
| ·用法律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 第38-39页 |
| ·国家程序的保障 | 第39页 |
| ·保证舆论监督的畅通 | 第39-40页 |
| ·培养成熟的公民社会 | 第40-42页 |
| 4.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 第42-55页 |
|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特点 | 第42-46页 |
|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42-44页 |
|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特点 | 第44-46页 |
| ·我国发展和完善行政问责制的现实意义 | 第46-50页 |
| ·有利于消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树立起公务员队伍的良好形象 | 第46-47页 |
| ·有利于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破除“对上不对下”的陋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第47-48页 |
| ·有利于推动完善责任体系,建立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 | 第48-49页 |
|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塑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行政道德 | 第49-50页 |
| ·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50-55页 |
| ·问责主体权责不清 | 第50-51页 |
| ·问责文化根基不牢 | 第51-52页 |
|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 | 第52-53页 |
|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53-55页 |
| 5.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路径分析 | 第55-66页 |
| ·完善问责法律规范,构建行政问责的法律依据 | 第55-60页 |
| ·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各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 第55-57页 |
| ·拓展行政首长的问责内容到行政政治和道义层面 | 第57-58页 |
| ·梳理行政责任的三重含义,立法规定各自的责任形式和实现方式培育责任意识 | 第58-60页 |
| ·构建全面的问责运行机制,保证问责的顺畅落实 | 第60-62页 |
| ·建立严格的决策责任机制 | 第60-61页 |
| ·建立科学的责任评估机制 | 第61页 |
| ·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控制机制 | 第61-62页 |
| ·健全行政问责配套制度,促进制度变革的全面展开 | 第62-64页 |
|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第62-63页 |
|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第63页 |
| ·建立合理的问责官员进退机制 | 第63-64页 |
| ·培育责任意识,加强行政问责的文化建设 | 第64-66页 |
| ·新型问责文化建设的目标选择 | 第64-65页 |
| ·新型问责文化的形铸途径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后记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