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及其立法的核心问题 | 第12-27页 |
一、资产证券化及其作用 | 第12-15页 |
(一)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特征 | 第12-13页 |
1、资产证券化界定 | 第12页 |
2、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特征 | 第12-13页 |
(二)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 | 第13-15页 |
1、基本参与人 | 第13-14页 |
2、辅助参与人 | 第14-15页 |
(三) 资产证券化的作用 | 第15页 |
二、资产证券化立法的核心问题 | 第15-26页 |
(一) SPV风险隔离 | 第16-19页 |
1、SPV风险隔离界定 | 第16页 |
2、破产隔离的法律地位 | 第16页 |
3、境外有关SPV风险隔离的立法情况 | 第16-19页 |
(二) 基础资产的"真实买卖" | 第19-23页 |
1、"真实买卖"界定 | 第19页 |
2、"真实买卖"的法律地位 | 第19页 |
3、国外有关基础资产"真实买卖"的立法情况 | 第19-20页 |
4、美国次级债危机呼唤"真实买卖"的新标准 | 第20-23页 |
(三) 资产转让登记和公示 | 第23-26页 |
1、对"资产转让登记和公示"界定 | 第23-24页 |
2、"资产转让登记和公示"的法律地位 | 第24页 |
3、境外对"资产转让登记和公示"的立法情况 | 第24-26页 |
三、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立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7-40页 |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与立法现状 | 第27-30页 |
(一) 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 | 第27-30页 |
1、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2、现有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28-30页 |
(二) 我国资产证券化立法现状 | 第30页 |
二、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立法问题的分析 | 第30-39页 |
(一) 在SPV风险隔离方面,缺乏对资产证券化主体的立法支持 | 第30-34页 |
1、商业银行充当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合法性未予以明确 | 第31-32页 |
2、有关SPV主体的法律缺位 | 第32-33页 |
3、未对SPV作出营业限制 | 第33-34页 |
4、缺乏对SPV运作过程的有效监管制度 | 第34页 |
(二) 在"真实买卖"方面,缺乏相应的标准和制度 | 第34-36页 |
1、缺乏系统的资产转让标准 | 第35页 |
2、可证券化的资产标准不够明确 | 第35-36页 |
3、定价机制不合理 | 第36页 |
(三) 在资产转让登记与公示方面,缺乏有效的公示方式 | 第36-38页 |
1、关于不特定第三人的资产转让登记与公示问题方面法律缺位 | 第36-37页 |
2、《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资产转让登记与公示的影响 | 第37页 |
3、《担保法》对资产转让登记与公示的影响 | 第37-38页 |
(四) 阻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其他问题 | 第38-39页 |
1、可证券化资产类型单 | 第38页 |
2、参与主体范围狭窄 | 第38-39页 |
3、资产支持证券类型单一且性质不明确 | 第39页 |
4、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制度体系 | 第39页 |
三、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 | 第40-50页 |
一、基本原则 | 第41页 |
(一) "真实买卖"原则 | 第41页 |
(二) 风险细化原则 | 第41页 |
(三) 最大支付原则 | 第41页 |
(四) 信用补正原则 | 第41页 |
(五) 自由流通原则 | 第41页 |
二、基本制度 | 第41-48页 |
(一) 风险隔离制度 | 第41-43页 |
1、明确规定SPV的类型 | 第42-43页 |
2、规范SPV的营业范围 | 第43页 |
3、独立清晰的会计制度 | 第43页 |
(二) 真实买卖制度 | 第43-45页 |
1、规定是否构成买卖的判断标准 | 第44页 |
2、规定资产可证券化的认定标准 | 第44页 |
3、建立完善的交易定价机制 | 第44-45页 |
4、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 第45页 |
(三) 资产转让登记与公示制度 | 第45-46页 |
1、针对不特定的第三方的公示制度 | 第45-46页 |
2、针对债务人的公示制度 | 第46页 |
3、针对担保财产和保证人的公示制度 | 第46页 |
(四) SPV监管制度 | 第46-48页 |
1、强制信息批露制度 | 第46页 |
2、监察制度 | 第46页 |
3、证券持有人大会(会议)制度 | 第46-47页 |
4、证券持有人代表诉讼制度与小(份)额证券持有人诉讼制度 | 第47页 |
5、政府监管制度 | 第47-48页 |
三、立法体例及基本框架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