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16页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结构体例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术语界定 | 第14-16页 |
·孀 | 第14页 |
·嫠 | 第14-15页 |
·寡 | 第15页 |
·醮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倡导孀妇再醮的历史沿革 | 第16-34页 |
一、先秦时代首倡孀妇再醮 | 第16-17页 |
二、秦汉时代孀妇再醮已普遍存在 | 第17-22页 |
(一)汉最高统治者以及律令对孀妇再醮的态度 | 第18-20页 |
(二)仕宦人家和庶民百姓对孀妇再醮的态度 | 第20-21页 |
(三)汉代孀妇再醮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 第21-22页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中孀妇再醮仍有存在空间 | 第22-24页 |
四、隋唐盛世之下对孀妇再醮的开放态度 | 第24-29页 |
(一)唐代孀妇再醮成为社会常例 | 第24-27页 |
(二)透视唐代孀妇再醮的普遍性 | 第27-29页 |
1.从法律制度层面透视唐代孀妇再醮的普遍性 | 第27-28页 |
2.从语境论角度观察唐代孀妇再醮的普遍性 | 第28-29页 |
五、北宋孀妇再醮之风在限制中进一步发展 | 第29-32页 |
六、元代民族融合中孀妇再醮的特殊发展 | 第32-33页 |
七、明清时代孀妇再醮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禁止孀妇再醮的历史沿革 | 第34-44页 |
一、秦汉时代,"夫死不嫁"思想形成并逐步系统化 | 第34-35页 |
二、南北朝时期,对孀妇再醮的社会舆论的由宽渐严 | 第35页 |
三、隋唐时期仍有所谓"列女"遵行 | 第35-36页 |
四、南宋时期,孀妇再醮社会风气的改变 | 第36-40页 |
(一)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孀妇再醮大量减少 | 第36-39页 |
(二)禁止孀妇再醮思想向民间逐步渗透的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五、元代对孀妇再醮进行了必要的限制 | 第40-41页 |
六、明清时代,法律和道德规范对孀妇再醮的禁止愈发严厉 | 第41-44页 |
(一)明朝律令异常强化对孀妇再醮的禁止 | 第41-42页 |
(二)清朝旌表节妇、烈妇,孀妇无再醮自由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从近代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看传统法文化的变迁 | 第44-62页 |
一、传统习俗观念成为阻碍孀妇再醮最不利的因素 | 第44-46页 |
二、进步思潮影响下新思想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 第46-51页 |
(一)十九世纪下半叶进步思潮对孀妇再醮的态度 | 第47-48页 |
(二)二十世纪初期进步思潮对孀妇再醮的态度 | 第48-51页 |
三、新旧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一)社会背景分析 | 第51-52页 |
(二)保守与革新的思潮相互激荡,矛盾中促进观念的更新 | 第52-53页 |
四、二十世纪30—40年代对孀妇再醮的的立法实践 | 第53-62页 |
(一)中华民国政府对孀妇再醮的立法实践 | 第54-60页 |
(二)各边区和老解放区政府对孀妇再醮的立法实践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新中国时期对孀妇再醮的保护 | 第62-67页 |
一、《婚姻法》对孀妇再醮的保护 | 第62-64页 |
二、对"黄昏恋"的时代关注 | 第64-66页 |
三、进一步保障孀妇再醮的立法建议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