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前言 | 第10-23页 |
| ·硒的理化性质 | 第10页 |
|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0-12页 |
| ·抗氧化功能 | 第10-11页 |
| ·增强免疫功能 | 第11页 |
| ·解毒功能 | 第11页 |
| ·促进基础代谢 | 第11-12页 |
| ·其他功能 | 第12页 |
| ·硒与疾病的关系 | 第12-13页 |
| ·硒与克山病 | 第12页 |
| ·硒与癌症 | 第12-13页 |
| ·硒与心血管疾病 | 第13页 |
| ·硒与糖尿病 | 第13页 |
| ·硒营养的安全计量 | 第13-14页 |
| ·硒蛋氨酸的代谢和生理重要性 | 第14-17页 |
| ·不同硒化合物的毒性 | 第14页 |
| ·硒蛋氨酸在生物体内代谢 | 第14-15页 |
| ·硒蛋氨酸的生理重要性 | 第15-16页 |
| ·作为主要硒营养补充剂的硒代蛋氨酸检测现状 | 第16-17页 |
| ·富硒酵母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酵母同化无机硒的机理 | 第17-19页 |
| ·硒在酵母细胞中的分布及存在状态 | 第19页 |
| ·国内富硒酵母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国外富硒酵母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选择酿酒酵母作为富硒载体的原因 | 第21页 |
| ·酿酒酵母具有较强的吸收硒的能力 | 第21页 |
| ·酿酒酵母营养丰富 | 第21页 |
| ·酿酒酵母本身是酵母工业的主要菌种 | 第21页 |
| ·对富硒酵母发展方向的思考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 ·菌株 | 第23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3-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 ·培养条件和保藏 | 第25-26页 |
| ·抗性平板的初筛 | 第26页 |
| ·富硒酵母菌株的驯化培养 | 第26页 |
| ·DES诱变 | 第26-27页 |
| ·乙硫氨酸抗性平板的筛选 | 第27页 |
| ·无硫培养基的复筛 | 第27页 |
| ·酵母富集硒培养方法 | 第27页 |
| ·酵母生物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 ·酵母细胞中硒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 ·硒代蛋氨酸的检测 | 第29-30页 |
| ·酵母细胞内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富硒酵母细胞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 ·富硒酵母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1-32页 |
| ·富硒酵母30L全自动发酵罐发酵实验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6页 |
| ·酵母细胞内总硒含量标准曲线 | 第33页 |
| ·酵母菌抗性平板的初筛结果 | 第33-35页 |
| ·驯化培养对酵母富集硒能力的影响 | 第35页 |
| ·DES诱变对酵母亚硒酸钠抗性及富集硒能力的影响 | 第35-41页 |
| ·出发株L-11生长曲线 | 第35-36页 |
| ·0.8% DES诱变处理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 ·DES诱变株结果 | 第36-38页 |
| ·富硒酵母菌株乙硫氨酸抗性平板的筛选 | 第38-41页 |
| ·富硒酵母硒代蛋氨酸含量的检测 | 第41-44页 |
| ·诱变株L-11-7-2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 ·谷胱甘肽GHS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 ·出发株L-11-7与乙硫氨酸抗性株L-11-7-2谷胱甘肽含量对比 | 第44-45页 |
| ·富硒酵母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5-54页 |
| ·最佳糖浓度的选择 | 第45-46页 |
| ·起始pH值的优化 | 第46-47页 |
| ·硒添加浓度的优化 | 第47-49页 |
| ·谷氨酸浓度的优化 | 第49-51页 |
| ·半胱氨酸浓度的优化 | 第51-52页 |
| ·硫酸铵浓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 ·富硒酵母菌株L-11-7-2发酵罐培养结果 | 第54-56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关于酵母细胞内蛋氨酸和硒蛋氨酸含量提高的问题 | 第56-57页 |
| ·对富硒酵母发展方向的思考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