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艺美学论文

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1页
引言 分判与会通的关系及会通之可能第11-16页
 一、差异的存在与会通之可能第13-14页
 二、循“象”以求中西文论的会通第14-16页
第一章 原“象”:中西意象理论的哲学探源第16-43页
 一、“大象无形”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第16-23页
  (一) 《老子》之“大象”:自为的先天超越性与生命美学特质第16-18页
  (二) 从《易经》到《易传》:《周易》之“象”的新变第18-21页
  (三) 《老》与《易》之“象”论的对照互补及中国意象论的奠基第21-23页
 二、从“摹仿之象”(eikōn)到“本原之象”(eidos)第23-34页
  (一) Idea/Eidos:源初性与超越性第24-27页
  (二) Idea 亦存在于诗学“仿象”(eikōn)之中:muthos 作为logos 的必要补充第27-31页
  (三) 再现“真型”(idea,eidos):“摹仿之象”(eikōn)的价值尺度第31-34页
 三、现实超越的不同理路:生命境界与智性追求第34-43页
  (一) 两种“善”:绝圣弃智与贵知尚智第34-37页
  (二) 何以“天人合一”:生命的归化与智性的跋涉第37-40页
  (三) 桃花源与理想国:“语象”所建构的终极价值第40-43页
第二章 从“象”到“意象”:中西意象理论的诗学展开第43-69页
 一、超越的追问:从“象罔”到“象外之象”第43-52页
  (一) “象”之“贵无”:“象罔”与“庄”学化的“易象”第43-47页
  (二) “隐秀”:“意象”的理想品格第47-51页
  (三) “象外”:审美意象之超越品格的必然归宿第51-52页
 二、超验的探询:从神学之“象”到“审美意象”第52-62页
  (一) 亚氏本体论:“摹仿之象”合法地位的确立第53-56页
  (二) 上帝之“象”:“摹仿”与“创造”的纠结第56-59页
  (三) “审美意象”:以主体性弥合经验与超验的努力第59-62页
 三、意象建构机制的辨析:心物为一与主客对分第62-69页
  (一) 意象生成:自然之道与创造之道第63-65页
  (二) 审美理想:妙合无垠与非谐和张力第65-66页
  (三) 意象传达:有限与无限之辨第66-69页
第三章 不期之遇:中西意象理论的超时空对话第69-88页
 一、意象诗派:寓于诗学实践的东学西渐第69-75页
  (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方式:再创作性译介第70-72页
  (二) 诗学的核心:从“意象”到“漩涡”第72-75页
 二、作为“直觉”的意象:二元结构的最终突破第75-82页
  (一) 直觉:作为知识的来源第76-77页
  (二) “审美的先验综合”:意象生成机制第77-80页
  (三) 拒绝剖析:作为“直觉”的“意象”之整一性第80-82页
 三、从“象”到“境”:中国意象论的自我超越第82-88页
  (一) 从“言—象—意”的协调到“情—景”交融第82-83页
  (二) 从“意象透莹”到“不隔”之境第83-88页
余论 开放心态与自主之思:中国诗学传承与发展之路第88-92页
 一、“意象”及“意”与“象”:“距离”问题第88-89页
 二、话语进化论:以王国维的“误读”与“被误读”为例第89-90页
 三、“自己的思维”:避免话语“失衡”的三方应对第90-92页
注释第92-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1-102页
后记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怪诞特征研究
下一篇: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