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乳酸菌抑菌物质综述 | 第9-13页 |
·酸性物质 | 第9-10页 |
·过氧化氢 | 第10页 |
·双乙酰 | 第10-11页 |
·乳酸菌素 | 第11-13页 |
·乳酸菌素的发酵条件 | 第13-14页 |
·培养基成分对乳酸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培养条件(pH、温度)对乳酸菌产量的影响 | 第14页 |
·冷却肉简介 | 第14-16页 |
·冷却肉的腐败微生物 | 第14-15页 |
·冷却肉的保鲜剂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7-26页 |
·材料 | 第17-19页 |
·菌种 | 第17页 |
·冷却肉原料 | 第17页 |
·培养基 | 第17-18页 |
·主要设备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方法 | 第19-26页 |
·生物保鲜乳酸菌的筛选 | 第19页 |
·筛出乳酸菌的鉴定 | 第19-23页 |
·乳酸菌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 | 第23页 |
·乳酸菌抑菌效价的测定 | 第23-24页 |
·乳酸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24页 |
·乳酸菌代谢产物粗品保鲜冷却肉的效果的研究 | 第24-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5页 |
·生物保鲜乳酸菌的筛选 | 第26-27页 |
·筛出乳酸菌的生长特性 | 第27-28页 |
·筛出乳酸菌的鉴定 | 第28-30页 |
·菌体形态 | 第28页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28-29页 |
·筛出乳酸菌的16S rDNA同源性鉴定 | 第29-30页 |
·筛出酸菌抑菌物质的初步研究 | 第30-31页 |
·酸性末端产物的分析 | 第30页 |
·过氧化氢产物的检测 | 第30页 |
·蛋白类物质的检测 | 第30页 |
·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 | 第30-31页 |
·pH值对抑菌物质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测定──一剂量法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1-32页 |
·筛出乳酸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2-42页 |
·初始pH值对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接种量对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培养温度对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氮源对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碳源对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金属离子对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氮源、碳源和金属离子组合优化设计 | 第36-42页 |
·筛出乳酸菌代谢产物粗品保鲜冷却肉的结果 | 第42-45页 |
·4℃下的保鲜结果 | 第42-43页 |
·28℃下的保鲜结果 | 第43-45页 |
4 小结 | 第45-47页 |
·生物保鲜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45页 |
·筛出乳酸菌抑菌物质的初步研究 | 第45页 |
·筛出乳酸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45-46页 |
·筛出乳酸菌代谢产物保鲜冷却肉的结果 | 第46-47页 |
5 讨论 | 第47-49页 |
·乳酸菌的筛选 | 第47页 |
·乳酸菌抑菌物质的分析 | 第47页 |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发酵条件对抑菌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乳酸菌代谢产物保鲜冷却肉的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