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s | 第5-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豇豆荚螟的研究概述 | 第12-21页 | 
| 1 豇豆荚螟的分布及发生特点 | 第12-13页 | 
| 2 发生世代及发生期 | 第13页 | 
| 3 环境因子对豇豆荚螟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 第13-14页 | 
| ·温度 | 第13页 | 
| ·湿度 | 第13-14页 | 
| ·空间 | 第14页 | 
| 4 昆虫的人工饲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人工饲料的定义及类别 | 第15-16页 | 
| ·人工饲料的研制原则 | 第16-18页 | 
| ·人工饲料的主要组成 | 第18-19页 | 
| ·人工饲料的饲养评价 | 第19页 | 
| ·人工饲料的展望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豇豆荚螟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1-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试验虫源 | 第21页 | 
|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4页 | 
| ·豇豆荚螟的形态特征观测 | 第21-22页 | 
| ·幼虫形态识别 | 第21-22页 | 
| ·蛹的形态观察 | 第22页 | 
| ·成虫形态观察 | 第22页 | 
| ·卵形态观察 | 第22页 | 
| ·豇豆荚螟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观测 | 第22-24页 | 
| ·幼虫的习性及体色的观察 | 第22页 | 
| ·幼虫的头宽、体长、体重的测量 | 第22页 | 
| ·幼虫的龄期、历期、发育速度的测定 | 第22页 | 
| ·雌雄蛹的辨别、蛹体色变化的观测、各代蛹历期的测定 | 第22-23页 | 
| ·成虫的雌雄性比、寿命、羽化日节律及补充营养的观察 | 第23页 | 
| ·成虫趋光性的观察 | 第23页 | 
| ·成虫的交配、产卵等生活习性的观察 | 第23页 | 
| ·豇豆荚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的观察 | 第23页 | 
| ·豇豆荚螟年生活史的观察 | 第23-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 ·豇豆荚螟的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 ·幼虫形态特征 | 第24页 | 
| ·蛹的形态 | 第24页 | 
| ·成虫形态 | 第24页 | 
| ·卵的形态及产卵 | 第24-25页 | 
| ·豇豆荚螟的某些生物学特性 | 第25-31页 | 
| ·幼虫习性及体色 | 第25页 | 
| ·幼虫的头宽、体长、体重 | 第25-26页 | 
| ·幼虫的龄期数、历期、发育 | 第26-27页 | 
| ·蛹体色变化和各代蛹的历期 | 第27-28页 | 
| ·豇豆荚螟成虫雌雄性比、寿命、羽化日节律及补充营养 | 第28页 | 
| ·成虫趋光性 | 第28-29页 | 
| ·成虫的生活与交配习性 | 第29页 | 
| ·豇豆荚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的观察 | 第29-30页 | 
| ·豇豆荚螟的年生活史 | 第30-31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豇豆荚螟的人工饲养方法研究 | 第32-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试验用虫源 | 第32页 | 
| ·试验器材 | 第32页 | 
| ·配方材料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6页 | 
| ·饲料配方 | 第32-35页 | 
| ·饲料配制 | 第35页 | 
| ·预备工作 | 第35页 | 
| ·配制方法 | 第35页 | 
| ·饲养方法 | 第35-36页 | 
| ·六种配方的比较试验 | 第36页 | 
| ·绿豆粉、干豆角粉之间最佳配比试验 | 第36页 | 
| ·豇豆荚螟不同龄期幼虫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比较试验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六种饲料配方的试验比较 | 第36-37页 | 
| ·绿豆粉、干豆角粉之间不同配比的试验比较 | 第37-38页 | 
| ·豇豆荚螟不同龄期幼虫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的试验比较 | 第38-3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实验照片 | 第44-4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项目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介 | 第51页 |